在搞水产养殖这一块儿,水质那可是重中之重,就跟咱们人呼吸的空气一样,一点儿差错都不能出。你要是水质没把控好,那养殖的东西可就遭罪了,到时候产量不行、品质又差,损失可就大了去了。今天咱们就来说说水质监测指标这块儿,好好唠唠怎么根据这些数据来调整养殖策略,让水质一直稳稳当当的。
咱们先说说水质监测指标都有啥。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像酸碱度(pH 值)、溶解氧(DO)、氨氮(NH₃ - N)、亚硝酸盐(NO₂⁻ - N)、化学需氧量(COD)等等。这些指标就像是一个个小卫士,各自守着水质的一片小天地,哪个出了问题,那水质就不安稳了。
酸碱度(pH 值),这个东西很关键。一般来说,水产养殖适宜的 pH 值在 7.5 到 8.5 之间。我之前见过一个塘口,那 pH 值低得可怜,都快接近 6 了。这塘口里的虾啊,就老是活力不足,个头也上不去。为啥呢?因为 pH 值太低,水里的有害物质就活跃起来了,像重金属啥的,对虾的身体可有很大伤害。再看另一个塘口,pH 值稳定在 8 左右,那虾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活力满满,吃得欢,长得也快。
溶解氧(DO)也不能马虎。水里的溶解氧就相当于咱们呼吸的氧气,没了它,鱼虾就没法活。正常的溶解氧得在 5 毫克/升以上。有一回我去一个水库考察,那水库的水看起来挺清澈的,可溶解氧就是上不去,只有 3 毫克/升左右。那里面养的鱼啊,时不时就浮头,就跟喘不过气来一样。后来一查,原来是水里藻类太少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不够。再看那些溶解氧充足的水塘,鱼在水里欢蹦乱跳的,一点都不费劲。
氨氮(NH₃ - N)和亚硝酸盐(NO₂⁻ - N)这两个家伙,那可是鱼虾的“大敌”。氨氮正常情况下得控制在 0.5 毫克/升以下,亚硝酸盐得在 0.2 毫克/升以下。我看到过一个水质监测报告,有一处的水氨氮含量达到了 2 毫克/升,亚硝酸盐也有 1 毫克/升,那这水里的鱼啊,就全是病恹恹的,死亡率还不低。为啥呢?因为氨氮和亚硝酸盐会影响鱼虾的呼吸功能,让它们的免疫力下降,所以就容易生病。再对比一下那些把这些指标控制得很好的水塘,鱼虾一个个精神得很,生病都少。
化学需氧量(COD)反映的是水中有机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要的氧量。这个指标要是高了,就说明水里的有机物太多了,水质就容易变差。我见过一个地方的水塘,COD 高达 100 毫克/升,那水里的微生物乱七八糟的,水质特别浑浊。再看另一个 COD 几十毫克/升的水塘,水清澈多了,水里的生物也更多。
那咱们咋根据这些监测指标的数据来调整养殖策略呢?要是 pH 值低了,咱可以在水里撒点生石灰,慢慢把 pH 值提上去。但也不能一下子撒太多,不然又容易搞过头了。之前就有养殖户太着急,一下子撒了好多生石灰,结果 pH 值太高了,鱼虾又不适应了,又得重新调整。要是 pH 值高了,那可以换一部分水,或者在水里加点有机酸。
溶解氧不足的话,可以有多种办法。一种是安装增氧机,这就像是给水里的生物安装了个“呼吸机”。我知道有个养殖户,以前他的水塘因为溶解氧不足,鱼老是死。后来他装了几台增氧机,根据天气和水里的状况调整开机时间,溶解氧慢慢就上来了,鱼的死亡率也大大降低了。另外,还可以在水里种一些水生植物,像水葫芦、狐尾藻啥的,这些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对于氨氮和亚硝酸盐过高,得先看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是饲料投喂过多,鱼吃不完,残饵在水里分解产生氨氮和亚硝酸盐,那就得调整饲料投喂量,别浪费饲料,也别让水质变差。如果是水里微生物分解跟不上,那可以向水里投放有益微生物制剂,像芽孢杆菌、乳酸菌这些,它们能把氨氮和亚硝酸盐分解转化掉。我就见过一个案例,有个水塘亚硝酸盐超标,投放了芽孢杆菌之后,没过多久,亚硝酸盐含量就降下来了,水质明显变好。
COD 高的时候,换水和培养有益微生物相结合是比较好的办法。先把一部分含氧量高的水换进来,降低水里有机物的浓度,然后再投放微生物,慢慢分解剩下的有机物。我有个朋友在搞养殖的时候,水里 COD 高得不行,他先是换了一部分水,然后按照比例投放了微生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COD 指标就降下来了。
而且啊,不同养殖品种对水质指标的要求也不一样。像草鱼,相对来说能适应稍微宽一点的范围,但像鲈鱼这些对水质要求就比较高,稍微有点变动就可能影响它们的生长。所以在养殖不同品种的时候,得更加细心地去监测水质,调整策略。
在养殖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看一次水质监测的结果就不管了。要定期去监测,比如一周或者两周一次,这样才能随时掌握水质的变化情况。我见过有些养殖户,觉得水质看着还行,就不去监测了,结果过了一段时间,鱼虾全病了,水质已经变得很糟糕了才意识到问题。
另外,不同的季节水质变化也不一样。夏天温度高,水里微生物生长繁殖快,各种指标变化比较剧烈,这个时候就得更加频繁地去关注水质,及时调整策略。冬天的时候,虽然微生物活动相对少一些,但也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一些要越冬的养殖品种,水质稳定对它们特别重要。
除了养殖方面的调整,周边环境对水质也有影响。如果养殖场周围有太多的污染源,像化工厂排放的污水、生活污水的乱排等,那再怎么调整养殖策略可能效果都不太好。所以啊,在搞养殖的时候,也要注意周边环境的保护,尽量避免污染源的存在。
另外,养殖密度也会影响水质。密度太大了,鱼虾排出的粪便啥的就多,分解这些粪便会产生更多的有机物,把各个指标都带起来。我见过一个养殖户,一开始养殖密度小,水质还不错,后来他想多赚点,就多放了不少鱼苗,结果水质很快就不行了,鱼苗也死了不少。
水质监测指标就像是养殖过程中的指南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只有准确地解读这些指标,依据数据来调整养殖策略,才能真正保障水质的稳定,让咱们的养殖事业顺利地进行下去。这就像开车一样,得时刻看着路牌和指示,不然很容易就跑偏了。在养殖的世界里,水质稳定就是通往成功的一条重要道路,咱们得稳稳当当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