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搞了这么多年,今天修个仿古牌楼,明天挖个人工湖,后天种片花海,结果全是“一次性景点”,火不过仨月就凉透。

钱呢?全砸水里了!老百姓呢?毛都没捞着,还得天天扫!
乡村设计为啥总成“面子工程”?说白了,就是一群外行!“拍脑门规划,拍屁股走人”——领导下乡,村民遭殃某些“城里来的领导”,拿着PPT指点江山,开口闭口“国际视野”“网红爆款”,结果搞出来的东西跟村里八竿子打不着。某“田园综合体”,花500万盖了个玻璃咖啡厅,村里连咖啡机都用不明白,现在成了村委会开会的“高级会议室”。



1. 少扯“高大上”,多干“接地气”
浙江有个村,专搞“土到掉渣”的爆款:拿村民腌了30年的酸菜缸当装置艺术,用老奶奶的绣花鞋做文创,结果抖音点赞百万。


2. 让村民当主角,别当群演
搞“村民自治合作社”,家家户户入股当老板。修路种树全投票决定,结果人家年分红比城里白领还高。陕西某村村委会放话:“外来企业想投资?先给村民培训上岗,否则滚蛋!”现在全村导游、民宿管家都是本村大妈,人均月入6000。
3. 产业不扎根,景观全白搭
江苏种薄壳山核桃,游客来了能摘果子、做核桃酱、参加剥核桃大赛,产业链从地头延伸到抖音直播间。
1. 拒绝“假精致”,拥抱“真狗血”游客早看腻了滤镜网红照,现在流行“沉浸式吃瓜”:
组织大妈们现场battle广场舞直播村长和隔壁村抢水吵架(最后和解喝顿大酒)让游客体验真实农活2. 流量要蹭,但不能跪着蹭
某村发现《隐入尘烟》火了,立刻推出“驴拉磨体验套餐”,结果被网友喷成筛子:“这是消费苦难!”立马改招:请网友给毛驴起名、众筹买饲料,反而赚了波好感。另一个村把网友吐槽“你们村真土”的评论打印出来贴墙上,配上村长鞠躬表情包:“我们土,但我们真诚啊!”3. 政策可以靠,但不能躺平
警惕那些“给钱就瞎花”的项目!某地拿到500万乡村振兴资金,全砸在修大理石村口牌坊上,现在牌坊底下天天聚众打麻将。
最后说句大实话:乡村不是政绩秀场,不是网红背景板,更不是资本捞快钱的韭菜地!那些天天喊着“打造中国版瑞士小镇”的,趁早歇了吧,中国农民不需要瑞士童话,他们需要的是能养活祖孙三代的田地!
你老家有没有这种“作死景观”?欢迎来评论区曝黑料!(本文部分案例取材真实事件,如有雷同,恭喜你们村上电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