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哲学 来源于街头哲学家

年底考核,为什么「优秀」的总是领导?
这个问题很多人心里都有答案,但很少有人直接说出来。
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事。
考核标准本身就是领导定的。
谁制定规则,谁就更容易赢,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领导参与制定考核指标时,自然会倾向于那些自己容易达成的目标。
比如「团队整体业绩」这种模糊指标,最后解释权都在领导手里。
而普通员工的考核往往具体到数字,完成了就是完成了,没完成就是没完成,一点弹性都没有。
领导的工作成果更容易被看见。
普通员工每天做的具体工作,上级可能根本不清楚。
但领导组织的会议、签字的文件、出席的活动,全公司都看得见。
年底汇报时,领导能拿出一长串「工作成果」,而员工可能只有几条具体数据。
视觉上就已经输了。
还有一个关键点,评优过程本身就是权力游戏。
决定谁优秀的人,往往就是领导自己或者领导的领导。
这种情况下,把优秀给自己或者自己人,是最合理的选择。
有人会说这不公平,但现实是,权力在哪里,资源就会流向哪里。
这不是什么潜规则,这就是明规则。
很多人没注意到的是,领导确实更容易「达标」。
他们的考核指标通常比较宽泛,比如「团队建设」「战略规划」这类没法量化的内容。
而普通员工的指标往往是具体的数字,差一点就是不合格。
这种设计上的差异,注定了领导的达标率更高。
职场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优秀名额通常会按层级分配。
一个部门10个人,可能规定领导层必须占1-2个优秀名额。
剩下的才分给普通员工。
这种分配方式下,领导拿到优秀的概率自然比员工高得多。
很多人觉得领导工作轻松,其实不完全对。
领导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更容易展示成果。
一个项目成功了,首先被表扬的肯定是项目负责人,而不是具体执行的员工。
这不是谁好谁坏的问题,而是职场运作的基本逻辑。
权力越大,能调动的资源越多,做出成绩的概率就越高。
还有一个很少被提及的因素,领导比员工更懂游戏规则。
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行为会被定义为「优秀」,什么样的成果会被重点考核。
普通员工可能埋头干活,领导却在抬头看路。
这种信息不对称,让领导在评优时占据天然优势。
有人可能会问,这样合理吗?
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意义。
职场不是学校,没有绝对的公平。
资源分配永远向掌握资源的人倾斜。
与其问合不合理,不如想想怎么在这个规则下让自己过得更好。
最后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领导都靠关系拿优秀。
确实有些领导能力很强,工作很拼。
但同样能力的员工,可能就因为位置不同,永远拿不到优秀。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职场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位置决定了很多事情。
知道规则是怎么回事,才能更好地应对。
抱怨没有用,要么适应,要么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