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队党员身份保密,开会深夜黑屋,座位事先排好,谁也看不见谁…

寻梦在华北 2023-09-21 06:28:08

(三)在山东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共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工作与学习阶段。

1940年初,抗大一分校第一期,在沂蒙山区垛庄,开始招收抗日学生。

这是毛主席,从延安根据地派来敌后,开展培养训练军政干部的大学校。

我知道后,向程鹏首长表示要去抗大学习,我决心比较大,首长批准了我的要求。

这次,泰安方面去的学员共十多名,其中两名女学员,分到校部直接领导的女同志的一个队,叫“光山队”。

其他男同志,均分配到五大队四中队。

中队下设区队,区队下设班,四中队队长是红军谢坚,政治指导员是王XX,下设四个区队,共有120多名学员。

平时,除上政治课外,还有严格的野外生存军事训练课。

上课在露天打谷场,大家席地而坐,手托着笔记本作记录,大家聚精会神的听讲,仔细作记录,下课后以班为单位,讨论学习体会,大家都非常认真与用心学。

抗日军政大学是军事化、战斗化、政治化的大学校,有严格的纪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好作风,阶级友爱精神也特别好。

这些好的思想与作风,都表现在平时学习与战场上、急行军中。

特别是在夜行军、通过敌人封锁线时。通过敌治区,从鲁中山区到滨海平原。冬季是冒严寒、踏冰雪,一夜行程一百四五十华里,脚上磨了很多血水泡,鞋底子被穿破,真是疲惫不堪。

但是,部队一到目的地时,文化干事就指挥同志们放声歌唱,这样一活跃,就忘记了疲劳。

还有在战场上,外出放班哨等,都非常注意阶级友爱、互助的精神。

在行军中,一个人背两三杆步枪,背包背两三个,互相帮助的友爱精神。

在平时学习中,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互相关心。

我们的中队长谢坚同志,王指导员(支书)等领导同志,都非常关心爱护我们,像亲兄弟一般问寒问暖,不管严防战线时都是如此。

特别怀念的是中队长谢坚同志,在沂河的一次战斗中,他为掩护我们全班过沂河,而光荣牺牲(后还有专题)。

我们二班副班长兼学习组长吕XX,个大、高,行军中光背背包两个三个,是经常的事,背两三支步枪,也是经常的事,

吕是学习组长,文化也比较高,原任过教员,英文也学过,学习中,总是耐心虚心的帮助同志们。

二班因我任过特务员,跟首长打过十多次仗,战场上,或平时放哨时,突击敌人时,总是比较沉着,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等。

在抗大学习时,也打过不少次仗,从来没有不服从命令,像小老虎一样。

我们班内最小的一个同学叫朱安,现在济南市工作,人小,个儿也小,都对他爱护帮助如兄弟一样,打起仗来也与我们一样干。

抗大生活,既活泼又紧张,也很艰苦,每日三餐饭,都随带枪、手榴弹等,集合站队。

每个班的值班同志,统一去领饭等,再一个一个的平均分开,全队都分好时,值日区队长吹哨子,大家再去拿自己的碗吃饭。

全队谁先吃完,谁先去站队,值日区队长最后总评。

哪个班迅速吃完进行表扬,真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大学校。

但抗大生活是非常艰苦的,面粉、小米细料是配给吃的,或给病号吃的,大家经常吃的是红高粮、黑豆子、糠煎饼等窝窝头等。

我们这期学员都能渡过、顺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经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到空前的抗日救国,也必有空前的困难,在这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舍生忘死,也就是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为国为人民死都不怕,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总之,抗日军政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毛主席创建与领导的军事化、政治化、战斗化、集体化的大学校,有严格的纪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它为党为国家为军队抗日救国,培养了大批的军政人才和力量。

由于我学习比较认真,又有点战斗经验,还能起些带头作用,到校很快要我任二班班长。

在这期学习后段,二区队队长调走,又调我去二区队代理队长。

共学习了十个月即毕业。

注一:五大队四中队,都是地方来的学员,党员都不公开。(一班为一个党的小组,在群众中也不公开)

几次支部大会,是夜晚天黑后,在房屋内开的,谁坐的位子,都有队的支书按排好,互相之间,不准讲话等,这是为了将来分配地方工作保密的需要。

待续…

《我的革命回忆录》文/许新光

1、许新光(1919—2012),原名许兴祺,山东泰安人,1919年3月出生,1938年2月参加革命,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二区队长,山东分局社会部政治保卫连连长兼特务队队长,山东省沂北县、淮安县公安局副局长,浙江省金华军管会公安部治安科科长,金华县公安局局长,浙江省公安厅二处副处长,杭州市公安局二处处长、副局长,杭州第一棉纺织印染厂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杭州市委驻叉车厂调查组组长,杭州市人民防空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等职。1980年12月杭州市司法局恢复重建,许新光同志担任杭州市司法局第一任党组书记、局长。1984年2月离职休养。2012年9月10日17时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94岁。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