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是我国的第三大岛屿,面积高达1269平方公里。
令人惊讶的是,唐朝前它还不存在,却仅用1400年扩展成了我国面积第三大岛屿。
而它不断变大的秘密,就在于它是河口冲积岛,由裹挟着大量泥沙的长江冲积而成的沙岛。
也正因为它每年都在变大,不少人都产生一个疑问,它能否帮我国稳住韩国觊觎已久的地盘呢?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千年造就中国第三大岛作为全世界第二长的河流,长江奔腾入海的同时,将大量的泥沙送入大海。
尤其是到达长江口位置时,因为流速逐渐变缓等一系列因素,大量泥沙逐渐沉积在浅海位置。
这些泥沙和大陆相连的部分逐渐形成滨海平原,没能相连的部分,则形成一个个小的沙洲。
唐武德年间,两座相隔70多里的小沙洲,相继出现在这片浅海当中。
之后的时间里,这两座沙洲与其他沙洲接壤不断扩大面积。
到明末清初时,它已经形成了面积可观的大岛。
因为是泥沙沉积形成的冲积岛,岛上土地肥沃、面积极大,所以自唐朝时就有人居住于此。
五代时,因居住人日渐增多,杨吴在此设镇并取名“崇明镇”。
之后千年间,崇明岛的面积不断扩大,同时行政也经历了多次改变。
元朝时在这里设置了“崇明州”,到了清朝,因为整片岛屿已经基本成形,所以清政府也将其改设为崇明县,隶属于苏州府。
直到1958年,国家出于大力发展上海的需要,崇明县被正式划归上海,并于2016年正式升级为崇明岛区。
不过崇明岛的扩张速度,却让其不断陷入行政纠纷当中,也曾让上海和江苏政府头疼。
原本永隆沙和兴隆沙这两片沙洲,属于江苏的启东县和海兴县(永隆沙西侧)。
可在崇明岛不断扩张下,这两片沙洲也成了崇明岛的一部分,还由此产生过多次行政纠纷。
随后经过多次协调,崇明岛的整体行政划分逐渐变得明确,分属于“两区一市”。
而且在上海和江苏的共同努力下,崇明岛开始打造“湿意之岛”,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
如今崇明岛的森林覆盖率高达30.7%,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上海绿肺”。
尽管崇明岛本身建设已经非常不错,但人们对它每年五平方公里的扩张速度,依旧充满了期待。
希望它能帮我国稳住韩国觊觎已久的地盘,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中韩也有领土纠纷?距离崇明岛仅150海里众所周知,我国在周边海域存在着一些领土纠纷。
这其中和日本的钓鱼岛之争、和菲律宾的仁爱礁争端,都曾引发外界广泛热议。
可很多人不知道,我国和韩国也有着领土上的纠纷,双方也曾多次发生争论。
那就是位于东海和黄海分界处的苏岩礁,一个并未受到国际关注的暗礁。
苏岩礁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是1963年,当时我国的一艘货轮,突然沉没在了黄海地区。
这件事很快受到全世界关注,恰逢在冷战最为激烈的时刻,本就不太平的东亚发生沉船事件,很难不让人猜想:是外国军舰搞的鬼。
于是在周总理的亲自关照下,我国很快组成了调查组查明沉船原因,并表示将会严肃处理这件事。
经过调查后发现,导致轮船覆没的真正原因不是他国军舰的袭击,而是触碰到了一片暗礁。
这片暗礁就是苏岩礁!
据调查组的精密测量和勘察结果显示,苏岩礁从地质学上,就是长江三角洲的海底丘陵。
因为它基本不会露出水面,所以我国一直都没有将其当作领土的一部分,故而认为这里不会存在领土纠纷。
可对此,韩国却并不认可,他们一直希望扩大自身专属经济区面积。
据国际公约的规定,一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是领海基线向海洋延伸200公里以内。
但东海的宽度不足400海里,所以这就需要中日韩三国协商解决。
我国的态度非常明确,按照大陆架自然延伸规则作为划分方式,日本则坚持中间线。
韩国却在这里玩起了心眼,他们要求和日本按照自然延伸,对中国采取中间线。
这样一来,韩国就能获得面积最大的专属经济区。
可如此操作显然无法让我国和日本满意,因此韩国与日本存在“独岛”之争,同时要和我国争夺苏岩礁的主权。
时至今日,双方还一直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并多次发生冲突和矛盾。
为了宣示其主权,韩国人不仅将无法露出海面的苏岩礁称之为岛,还在上面建设人工岛屿。
1995年开始,韩国花费了212亿韩元对苏岩礁进行了建设。
韩国如此行为,显然是在“无中生土”,对此我国外交部也明确发文反对。
与此同时,双方渔民也频繁在该地区发生冲突,中韩海疆矛盾频发。
2013年,我国也效仿其他国家设立防空识别区,范围就包括了苏岩礁。
可韩国也同样在该地区设立防空识别区,这使得双方战机也多次在该地域上空发生过摩擦。
而崇明岛距离此地150海里,且每年以5平方公里的速度向海洋扩张。
因此有专家对此做过预测,如果崇明岛能持续扩张速度,未来几十年真的可能和苏岩礁相连。
届时,韩国想要抢占我国领土的“阴谋”只能不攻自破。
结语:相较于台湾和海南,崇明岛显然是非常年轻的岛屿。
但因为其特殊的形成方式,这座岛屿的未来发展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更让人关注的,是它和苏岩礁的距离,毕竟后者尽管是暗礁,却在韩国的有意控制下成为双方竞争的焦点。
未来如果崇明岛真的能和苏岩礁相连,也将为我国节省诸多麻烦,彻底打消韩国人的非分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