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智氏被灭后,韩、赵、魏三大卿族彻底掌控了晋国局势,取晋而代之的势头已难以逆转。
公元前404年,齐国发生内乱,三晋奉周王命出兵伐齐,攻入齐国长城,迫使齐康公出城投降。之后,魏文侯就携带齐康公去朝觐周威烈王,向王室献俘。(《吕氏春秋·下贤》《淮南子·人间训》)
自从晋、楚争霸格局打破之后,多少年来周王室都没这么热闹过了。一高兴,周威烈王当场就封魏文侯为上卿!次年,魏、韩、赵三家又趁热打铁,推动周王室正式封三氏为诸侯,三家分晋终于水到渠成。
晋国虽然一分为三,但魏文侯头脑却极为清醒:三晋合而为一,就是一个“超级大国”;如今一分为三,综合国力也就比鲁、宋、郑等等二流国家稍强,相比秦、齐、楚这样的一流强国已经处在下风。因此,如果不能维护三晋内部团结,三家分晋也许就是一场灾难的开始。意识到这点后,魏文侯一方面在国内重贤用能、大力推动变法以增强魏国实力,另一方面也竭力维护三晋内部的团结。
魏文侯去世后,儿子魏武侯继位。魏武侯初期,三晋依然维持着一致对外的局面。
公元前393年,负黍(今山西阳城县西南)人造反,脱离郑国而投奔了韩国。这时楚悼王替郑人出头,派大军攻打韩国,又攻占了负黍。楚国威胁到三晋腹地,三晋果断联手与楚开战,在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榆关(今河南中牟南)两地大败楚军。这次战败令楚国上下大为震惊;为避免腹背受敌,楚悼王被迫送重礼给秦国以稳定西北边境!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战也给三晋留下了不小的后遗症。
大梁,就是魏人选定的未来国都所在地。这场大战之后,为确保大梁安全,魏人一方面主动充当了郑国的保护国,另一方面也积极备战,专心与楚国在榆关一带进行争夺。可就在魏武侯处心积虑与楚对抗之际,三晋内部却有人在背后放了一把大火!
公元前375年,趁魏国正全力与楚国对抗之时,韩哀侯突然发兵,将郑国给灭了。(《韩非子·饰邪》:“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次年,韩哀侯又赶紧把生米煮成熟饭,让早已成傀儡的晋孝公把韩氏封到了旧日郑国都城新郑!
韩国的这番小动作,让魏武侯很窝火,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暗暗吞下了这口恶气。
如果说韩、魏产生隔阂主要责任不在魏武侯,那么赵、魏之间生隙魏武侯的责任就不在小了。
公元前387年,赵烈侯去世,太子章继位,是为赵敬侯。平日里,赵敬侯嗜酒成性、纵欲无度,又沉湎于声色犬马。大臣们谁敢不恭不敬地冲撞他,赵敬侯马上就在酒桌前将其杀死!(《韩非子·说疑》)
如此荒乱的国君,自然很难让人信服。所以,赵敬侯正式即位那年,公子朝就起来作乱,却没能成功。之后,公子朝慌忙逃往了魏国。
为了维护三晋内部团结,魏国最好的办法,应该是“不干涉他国内政”——收留公子朝后再静观其变。可魏武侯一看赵国内乱,竟不顾大局,立即派军协助公子朝去攻打赵都邯郸!
魏国的“魏武卒”,天下闻名。有了强大魏军的支持,公子朝必定能战胜赵敬侯这位昏君!
不曾想,赵敬侯虽然不修德行又荒废政事,却能用人唯贤。在众多贤臣的有力辅佐下,赵国君臣上下齐心,扛住了魏国军队的攻击。魏军再强大都占不到便宜,只能灰溜溜地撤军了。
这次事件过后,赵、魏之间想不生芥蒂,也不行了。
不过,赵敬侯自知德行有亏,并没有对魏国发起报复。相反,当公元前384年齐国攻打魏国的廪丘(今山东菏泽市郓城县西北)时,赵国还主动出兵救援,协助魏国大败齐军。能够以德报怨,足以证明赵敬侯并非寻常之辈。
常理而言,赵、魏从此相逢一笑泯恩仇,继续维护住三晋内部的团结。
可惜,既然三晋已各自独立建国,其利益冲突就必然存在。
赵国的东面,有个历史悠久的诸侯国:卫国。春秋中晚期时,卫国曾长期臣服于晋国。后来因赵鞅太过霸道,卫国转而投靠了齐国,参与了多次反对晋国的战争。从此后,、卫就结下了仇怨。不过,三家分晋之际,卫国投靠了魏国,而魏国在三晋中又最为强大,赵国一时间也就不敢太过压迫卫国。
在帮魏国击败了齐军后,赵敬侯自觉对魏国有恩,开始频繁对卫国施压。公元前383年,赵人在刚平(今河南清丰西南)筑城,准备入侵卫国。刚平,就在卫国都城帝丘(今河南濮阳)的家门口。赵人在此筑城,明显心怀叵测。
刚继位的卫声公被赵人这番举动吓得不轻,火急火燎地亲自跑到魏国,向魏武侯求救。
见到赵人如此蛮横,魏武侯怒了,当即派兵奔袭邯郸,并在兔台(今河北成安县西)大败赵军!感觉还不解恨的魏武侯,次年又联合齐、卫再次攻打赵国,不但铲平了刚平城池,还把赵国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的外城给摧毁了!
魏人下手这么下狠,赵敬侯被彻底激怒了。
于是,赵敬侯立即派人出使楚国,向楚悼王借兵伐魏。此时,被魏武侯排挤出魏国的吴起正担任楚国令尹。得知赵人来意后,吴起没有丝毫迟疑,马上就答应与赵国联手伐魏。
公元前381年,楚军大举入侵魏国,并在州邑(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败魏军。然后,楚国大军顺势南下,驻扎在林中(魏都大梁西北的关塞梁门之北),直逼魏都大梁。与此同时,赵国也配合楚人发起反攻,南下攻占了魏国的棘蒲(今河北赵县城南);次年,赵人又抢占了魏国的黄城(今河南内黄县西),再一次威胁卫都帝丘!
州邑位于黄河以北,楚军能跨越黄河与魏军在此交战,势必要经过郑、韩二国的领土。这就意味着,三晋当中的韩、赵,都已背叛了魏国!为了一个小小的卫国,魏武侯拉拢了齐国、赵敬侯则投靠了楚国,三晋内部冲突演化成一场持续四年的“国际大战”,这充分证明三晋内部矛盾已完全激化了。
看到这点后,齐人大胆起来。
公元前380年,齐国悍然出兵攻打燕国,攻占了桑丘(今山东兖州西北)。燕国,正是赵国的大后方。刚刚占领了黄城的赵敬侯,立即意识到这是另一场更大的危机。因此,他主动向魏国求和,推动三晋联手来对付齐国。正被赵、楚大军逼得焦头烂额的魏武侯也顺势下坡,同意与赵、韩二国和解。
之后,三晋就联手救援燕国,在桑丘与齐军大战一场。两年后,齐国再次攻打燕国;三晋也不出意外再度联手,讨伐齐国直达灵丘(今河北蔚县)!
联手救援燕国,也许是三晋最后一次成功的合作了。
之后,魏武侯不再插手赵国伐卫,也放任韩国吞并了郑国。看似三晋已和好如初,可在经历了这场持续四年的“保卫”国际大战后,魏、韩、赵三国虽然还能走到一起,其内部裂痕已经难以愈合。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被聂政刺死;同年,赵敬侯不幸去世;五年后,魏武侯也撒手人寰。
因为魏武侯生前没有预立太子,致使长子罃与魏武侯生前最喜欢的儿子缓争立(《资治通鉴》)。争夺国君之位失败后,公子缓赶紧逃入了赵国。为支持公子缓,韩、赵二国大举入侵魏国,并在湪(zhuó)泽(今山西临漪县临晋镇东南)大败魏军,还围住了公子罃(即魏惠王)!
眼见大胜近在咫尺,赵、韩二国却对如何处置魏国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最终,互不相让的两国闹得个不欢而散。得到了喘息之机的魏惠王随即发起反击,在怀地(今河南武陟西)打败了赵军,又在马陵(今河南长葛东北)大败韩军。
湪泽一战,充分证明三晋的重归于好不过是个假象;因赵国伐卫所引发的四年“国际大战”,让三晋间的裂痕被狠狠撕开,再也不可能愈合。
就在三晋关系逐步恶化的这些年里,秦献公千辛万苦地从魏国赶回秦国,在庶长菌改支持下杀死了秦出公,篡位成功。即位后,秦献公陆续推动了“止从死”、迁都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推广县制、在都城设置集市、建立五家一伍的户籍制度等等一系列改革,率领秦国扎扎实实地踏上了崛起之路。到了秦献公晚期时,秦国与三晋作战就已处在上风了。公元前364年,秦军入侵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并在此大胜三晋联军,斩首六万!石门大胜以后,周王室就顺势封秦献公为东周新任霸主!
秦军之所以能大胜三晋联军,并不是秦国综合国力已远超三晋,而是三晋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亲密无间地合作了。合为一体是条龙;一分为三后,在马太效应愈演愈烈的战国时代,三晋慢慢就堕落成了三条虫!
三晋彻底分化的起点,就是因赵国伐卫挑起的那场四年“国际大战”。
赵敬侯虽然不修德行又荒废政事,却能用人唯贤…… 这句话可以怎么理解?
标准的多头政治,没办法写,只能写他一面不修德行,荒于政事,一面用人唯贤,这因为赵国还有伯鲁一系..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一边镇压反对派,收拢军权,一边疯狂提拔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