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潘文华将军正忙着准备起义,这是个关乎成败的重要时刻。可就在这时,他意外发现了一个让他左右为难的秘密——他的七姨太,可能是军统派来的特务。
这个消息对潘文华来说,无疑是个晴天霹雳:要是不采取行动,起义可能会因此失败;但要是处理了,不仅会影响到他和七姨太之间的感情,还可能引起蒋介石的怀疑。面对这样的困境,潘文华将军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潘文华出生于四川一个普通家庭,家境贫困的他少年时便到成都中药铺当学徒。
命运从1906年开始转折,那年20岁的他决定从军。
在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他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从普通士兵一路升至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抗战期间,他跟随刘湘出川抗战,担任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二十三军军长。
作为一名有民族责任感的将领,他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

抗战胜利后,潘文华意识到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注定不得人心,他渐渐与蒋介石疏远,秘密联络进步力量,酝酿起义。
然而,革命的道路注定不平坦。当潘文华积极筹备起义时,却发现一个惊天秘密:他的七姨太张俊,可能是军统的卧底。
七姨太的异常行为张俊是潘文华众多姨太太中最得宠的一位。
她年轻貌美、能言善道,不仅深得潘文华喜爱,还为他生了一双儿女。
然而,起义前的几次关键会议中,张俊的表现却让潘文华起了疑心。

每当潘文华与刘文辉、邓锡侯等将领商议起义大事时,张俊总会借故在场,或者在旁边徘徊。
这种反常行为让潘文华心中警铃大作。
更让他不安的是,每次特务头子徐远举来“慰问”,出面接待的竟然总是张俊。

而蒋介石本就对潘文华不信任,派徐远举盯着他的一举一动,显然不是没有理由。
潘文华决定冷静观察。
他发现,张俊不仅与徐远举过从甚密,还多次试图劝潘文华“身体不好,去香港疗养”,言语间隐隐透露出一种催促离开的急切感。

潘文华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对张俊感情很深;另一方面,张俊的身份可能直接威胁到起义大局。
他召集了幕僚杨续云商量此事。
杨续云直言不讳:“如今蒋介石不得民心,特务密布,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张俊的背景确实不简单,但我们也查过,她在您身边后,并未泄露机密。”
听到这里,潘文华稍微松了口气。

但他深知,哪怕张俊目前没有实质行动,只要她还在自己身边,起义计划随时可能暴露。
于是,潘文华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将张俊“送走”。
委婉送别:保全大局也保全她为了不打草惊蛇,潘文华对张俊表现得极其体贴。
他告诉张俊:“我是川中的主要将领,不能随便离开四川,否则部队会军心大乱。你先去香港安顿下来,等局势稳定,我一定过去找你。”
张俊虽然心有不甘,但也没有理由拒绝。
在离开前,潘文华特意将自己大部分积蓄交给了她,以表达自己的“愧疚”。

他知道,这一别,恐怕就是永别。
张俊离开后,潘文华终于放下心头大石,全力投入起义筹备工作。
川西起义的胜利1949年12月9日,潘文华、刘文辉、邓锡侯联合宣布起义。
这一行动大大加速了解放军进军西南的步伐,使得原计划耗时半年的西南战役,在2个月内就取得了全胜。
潘文华的果断决策和坚定信仰,不仅让他在解放后赢得了人民的尊敬,也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俊离开四川后,再也没有回到潘文华的生活中。
她是否真的是军统特务,历史并未留下明确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潘文华的“稳妥处理”既保全了她的性命,也避免了起义计划的暴露。
正如潘文华所说:“为了大局,有些人必须舍弃;为了信仰,有些情感只能藏在心底。”
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他的智慧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