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一日,天寒地冻之时,刘邦大开宴席,宣布要给那些出生入死的功臣们封侯。
萧何被封为了酂侯,封地户数多到让人眼红。
这下,功臣们可不乐意了,纷纷嚷嚷起来。
“咱们哪个不是提着脑袋在战场上拼杀?多的打了上百仗,少的也有几十回。萧何呢?他就没摸过刀枪,整天就是写写画画,凭啥他封得最高?”武将满脸不服地嘟囔。
刘邦听了,微微一笑,问:“你们会打猎不?追野兽的是狗,但知道野兽在哪,指挥大家去追的,那才是猎人。你们啊,就像是那追野兽的狗,萧何呢,他是猎人!”
这话一出,满座皆惊,再没人敢吱声。
说到张良,这也是个智囊团里的高手,战场上没见他怎么动手,刘邦却让他随便挑齐地的三万户。
张良一听,连忙摆手:“不行不行,当初我在下邳起兵,跟陛下在留地相遇,那是天意让我跟着您。您用我的计策,都幸运言中 ,给我留地就够了,三万户我可受不起。”
刘邦一听,封张良为留侯。
还有陈平,被封为户牖侯,他却一个劲儿地推辞:“这功劳我可不敢当。”
刘邦不乐意了:“我用你的计谋,打了多少胜仗,你说没功劳?”
陈平却认真地回答:“要不是魏无知,我哪有机会立功?”
刘邦一听,直夸陈平:“你这人,不忘本,好样的!”
说完,还赏了魏无知。
1、为什么萧何功劳最大?
刘邦论功行赏,一开口就说萧何功劳最大,还整出个“功狗”、“功人”的理论。
他说啊,那些战场上拼杀的,就像是追野兽的狗,是“功狗”;而萧何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那就是“功人”。
这话一出,满屋子的大臣们都愣住了,心里那个五味杂陈啊。
为啥呢?
因为“功人”嘛,说白了就是领导,那还能有谁,不就刘邦自己嘛!
这下大臣们可犯难了,你说赞同吧,那就是承认萧何跟刘邦一样是“功人”,你说反对吧,那不是明摆着跟皇上过不去嘛,谁也不想在这大喜的日子里找不痛快。
所以啊,大臣们一个个都低着头,大气不敢出,场面那叫一个尴尬。
刘邦心里跟明镜似的,他这么做,其实也是在试探萧何在队伍里的人望。
要是大家都一个劲儿地叫好,那萧何可就得小心了,说不定哪天就得倒霉。
说到封赏,刘邦封了萧何八千户,可后来却给功劳第二的曹参封了个万户侯。
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呢?
说白了,刘邦这是在刻意制造文武矛盾,既提防着萧何,又在某种程度上保护着他。
毕竟,萧何虽然没有军权,但他在朝中的影响力可不容小觑。
刘邦对萧何的感情啊,那叫一个复杂,既欣赏他的才能,又不得不防着他一手。
2、张良、陈平的自知之明。
张良和陈平,那可是刘邦身边的两大智囊,各有各的套路,各有各的活法。
张良这人,聪明绝顶,还特会打感情牌。
刘邦一开口,说要给他齐地三万户,张良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这只是皇上的一句客套话。
为啥?
你看萧何,那么大的功劳,才封了八千户。
张良要是真要了这三万户,那可就露馅了,贪心不足蛇吞象啊!
到时候,刘邦一句话,就能把这赏赐给收回来,张良可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张良来了个以退为进,说只要留地就够了,这样既显得自己不贪心,又让刘邦觉得这家伙识大体、懂进退,一举两得。
再说陈平,刘邦封他为户牖侯,他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推辞,说这不是自己的功劳。
为啥?
因为他知道,这时候得表现出自己的谦逊和感恩之心。
他说要不是魏无知,自己哪有机会立功。
这一番话,说得刘邦心里那叫一个舒坦,觉得这家伙既懂得感恩,又识时务,是个可造之材。
这样一来,陈平不仅赢得了刘邦的好感,还为自己之后的政治生涯铺平了道路。
毕竟,懂得感恩的人,才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嘛。
所以说啊,张良和陈平,这两个人都是人精,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套路。
一个打感情牌,一个打感恩牌,都在刘邦眼皮子底下混得风生水起。
3、总结。
常常听到别人嘴上说的天花乱坠,但那些话,真的就是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吗?
恐怕未必。
有些人,表面上热情洋溢,嘴里说着“咱们兄弟情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一转头,可能就因为一点小利益把你给出卖了。
这时候,你要是还傻乎乎地相信那些客套话,那就只能沦为别人的炮灰了。
所以啊,得学会动脑筋,多想想别人为啥要这么说,这么做。
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是嘴上的客套,还是内心的真实想法?
只有想明白了这些,咱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为自己找到应对之策。
而且啊,人一旦开了窍,就会明白一个道理:要懂得退场。
就像一场戏演完了,咱们得知道什么时候该谢幕,不能一直在台上赖着不走。
当别人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得学会见好就收,别等到人家烦你了,再灰溜溜地走,那就不好看了。
有些人啊,就是看不明白这一点,总以为别人嘴上的客套就是真心实意,总以为自己能一直占据C位。
结果呢,往往是弄得自己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学会察言观色,学会退场,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游刃有余,活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