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间,朱元璋推行的一系列恢复生产生活的政策成效显著,可朝廷内部却暗流涌动。
大臣们按地域分成了两派,其实就是老乡会,那时候,会说淮西话都成了值得炫耀的事儿。
淮西集团那可是人多势众,老大本应是朱元璋,可他忙着当皇帝,就由李善长代理。
李善长这人,虽说表面上宽厚,实际心胸狭窄得很,谁要是惹了他,那可就摊上大事儿了。
这集团里还有郭兴、郭英、汤和等一众猛人,都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
而另一边,浙东集团也悄然崛起,首领就是足智多谋的刘基。
这刘基就像张良,李善长好比萧何,一个在前线出谋划策,一个在后方保障后勤。
这天朝堂上,气氛格外紧张。
李善长阴阳怪气地说:“有些人啊,仗着自己有点小聪明,就妄图在朝堂上兴风作浪。”
刘基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回应:“丞相此言差矣,大家不过是各抒己见,为朝廷出份力罢了。”
李善长一听,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哼,别以为我不知道你那点小心思,想分权,没那么容易!”
刘基也不示弱:“我不过是想为陛下分忧,何来分权一说?倒是李丞相,可别滥用职权,寒了大家的心。”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朝堂上的气氛剑拔弩张。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一幕,心里打着自己的算盘。
他心想:这两派争斗,说不定能互相制衡,自己也好坐收渔翁之利。
1、权谋之道。
当领导的,最怕的不是下属不卖力干活,也不是下面人拉帮结派,而是所有人都团结得像一块铁板,那领导很容易就被架空,成了个有名无实的傀儡。
朱元璋就深谙这其中的门道。
朱元璋打下天下后,朝廷里很快就形成了两大集团,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
淮西集团那可是他的起家班底,人多势众。浙东集团以刘基为首,也是不容小觑。
按说这两大集团争斗不断,朝堂上乌烟瘴气,可换个角度看,这未尝不是朱元璋乐意看到的。
要是这两大集团握手言和,团结在一起,那他的皇权可就岌岌可危了。
朱元璋心里明白得很,他就像个高明的棋手,巧妙地操控着这盘棋局。
他故意放任这两大集团的矛盾,看着他们互相争斗。
每次朝堂上两大集团针锋相对,朱元璋就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心里说不定还在偷着乐。
因为他知道,只有让下属之间有矛盾,有冲突,自己的皇权才能稳固。
要是大家都团结一心,那他这个皇帝还怎么当?
而这个道理,刘基和李善长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们只能成为政敌,不可能一团和气,并肩而行。
你看啊,朱元璋这一招可真是太绝了。
他利用下属之间的矛盾,牢牢地掌握着朝廷的大权,让自己稳稳地坐在皇帝的宝座上。
2、真正的能力。
一定得明白,真正的能力可不是只把手头工作干好这么简单,它分好多种形式。
就说工作里吧,搞研发的,得满脑子奇思妙想,能攻克技术难题;写报告的,得条理清晰,把事儿说得明明白白;懂销售的,得能说会道,把产品推销出去。甚至领导陪客户时,还得有个酒量好、能活跃气氛的人。
这些可都是能力的体现。
可好多人呐,总看不起那些圆滑世故的人,觉得拍领导马屁特别无耻。
其实啊,大多数人别说拍马屁了,就是在正式场合,让说几句祝福别人的话,都结结巴巴,不知道咋开口。
我有个朋友,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
他们公司有个同事,特别会跟客户打交道,每次都能把客户哄得开开心心的,业绩也特别好。
可有些同事就眼红,背后说他就会拍马屁。
但有一次公司接了个大项目,客户特别难搞,其他人都搞不定,就那个同事出马,三言两语就把客户说通了,顺利签下了合同。
这时候那些眼红的人才闭嘴了。
其实,每个人在社会上都得生存,只是选择的道路不一样。
人家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没要求你跟他一样,你凭啥让人家跟你一样装清高呢?
这完全就是道德绑架嘛。
得尊重别人的选择,也得明白,能力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哪种能力,只要能让自己在社会上立足,那就是好样的。
3、投其所好。
跟人交往啊,有个特别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得懂投其所好。
这就好比小兔子去钓鱼,在鱼钩上挂个胡萝卜,胡萝卜是小兔子爱吃的,可鱼儿哪会感兴趣啊。
有朋友之前想换个好工作,就到处托人找关系。
他有个远房亲戚,在一家大公司当领导。
这朋友就提着一堆自己觉得好的礼物去拜访,结果那亲戚只是礼貌性地应付了一下,根本没把他找工作的事儿放心上。
后来他才打听到,那亲戚平时喜欢收藏古董,对字画也特别有研究。
这朋友就四处打听,好不容易弄到了一幅有点年头的字画,再次登门拜访。
这一回,那亲戚态度大转变,不仅跟他聊了很多收藏的心得,还主动提出帮他留意工作的事儿。
没过多久,朋友就通过这亲戚的介绍,顺利进了一家不错的公司。
所以说啊,想要进入别人的法眼,让他给你提供一定的帮助,就得搞清楚对方关心的是什么。
别光想着自己喜欢啥、觉得啥好,得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
成年人得趁早明白,父母爱不爱你不重要,朋友爱不爱你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有啥本事、有啥资源,然后找到需要这些的人。
就像领导需要老实干活的,也需要帮他挡酒的,更离不开会拍马屁的。
懂投其所好,才能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更顺利,也才能借助别人的力量,让自己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