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朝堂上一片肃穆,朱元璋正举行着盛大的封爵仪式。
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这消息一传开,满朝皆惊。
要知道,当时一共就封了六个公爵,其他五位可都是威名赫赫的一代名将,像徐达、常茂(常遇春的儿子)、李文忠、冯胜、邓愈,哪个不是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拼杀出来的。
可李善长身为文臣,却排在了他们之上,成了公爵里的独一份。
而刘基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出谋划策,也立下了大功,却只被封了个诚意伯,俸禄还是伯爵里最低的,一年就240石。
李善长呢,年俸4000石,比他多出十几倍。
有人很不解,说刘大人为陛下出谋划策,也算尽心尽力,可为何封爵待遇相差如此之大?
一人不紧不慢地说:刘大人虽谋略过人,可这打天下,不光靠谋略。李大人跟随陛下多年,处理内政,保障后勤,让前方将士无后顾之忧。这公爵之位,也是陛下对他多年付出的认可啊。
1、功劳。
很多人都不明白,刘基那可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物啊,好多重要决策里都有他的大功劳,咋就只得到那么个待遇呢?
其实啊,这事儿不难理解。
朱元璋这人乡土观念重得很,李善长是他老乡,而且一直老老实实在幕后干活,不抢风头,埋头苦干,这样的人朱元璋用着放心。
可刘基呢,是个外乡人。
更关键的是,刘基对事情的判断比朱元璋还准。
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能想到的,刘基想到了;朱元璋没想到的,刘基也想到了。
你要是皇帝,身边有这么个人,你心里能踏实吗?
而且刘基出的那些决策,大多是权谋之策,搞阴谋政变挺在行,他厚黑学的根底也不浅。
就说他劝朱元璋别去救韩林儿那事儿,朱元璋心里能没疙瘩吗?
他时不时就会想,刘基这么精明,以后会不会也给自己来这么一手。
在朱元璋眼里,刘基就像个定时炸弹,说不定哪天就爆炸了。不杀他,已经算是很给面子了,还想要啥封赏啊。
所以啊,刘基虽然功劳大,可在朱元璋心里,他的威胁更大。
刘基心里估计也苦,可没办法,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做事,有时候就是这样,功劳再大,也得看皇帝咋想。
2、装糊涂的智慧。
在和人交往的时候啊,那些懂得装糊涂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呢。
啥是装糊涂呢?
简单讲,就是心里头跟明镜儿似的,啥都清楚,可脸上却装得傻乎乎的。
生活里啊,好多人都喜欢显摆自己,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比别人厉害。
我之前有个同事,每次开会讨论方案,他总抢着发言,把自己那点想法吹得天花乱坠,好像就他最有能耐。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他那方案也就那样。
既然他们有这种显摆的需求,咱就去满足他们呗,别老想着表现自己。
就像另一个同事,每次那爱显摆的同事发言,他就一个劲儿点头,还时不时说“你说得太对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其实他心里门儿清,可就是不表现出来。
懂得隐藏自身实力,让别人摸不透你,这才是保护自己的好办法。
要是你处处都表现得很厉害,别人肯定会嫉妒你,说不定还会给你使绊子。
所以啊,在人际交往中,有时候装装糊涂,给别人点面子,自己也能落个好人缘。
别老想着出风头,不然无形之中就把人得罪了,自己还不知道咋回事儿呢。
3、藏拙。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都明白装傻和藏拙的道理。
高兴、悲伤、快乐、愤怒,这些情绪可不能都明明白白写在脸上,懂得隐藏自己,那才是一种自我保护。
很多成功人士平时看着都普普通通,甚至还有点傻乎乎的。
我有个远房表叔,在生意场上那可是叱咤风云的人物。
可每次家庭聚会,他就像个没长大的孩子,跟大家一起嘻嘻哈哈,别人说什么他都笑着点头,也不争也不抢。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他没啥本事,就是个和事佬。
后来我才知道,他这叫大智若愚。
在生意场上,他要是把自己的精明都表现出来,那竞争对手不得处处防着他啊。
他装傻藏拙,让别人放松警惕,自己却在暗地里谋划大事。
一个人最顶级的智慧,可不是才高八斗,也不是勤奋自律,更不是口若悬河,而是懂得藏,让别人觉得你没威胁。
就像古代的谋士,他们要是把自己的谋略都暴露出来,那还能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生存下来吗?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啊!
生活中也是一样,别有点啥事儿都写在脸上,也别老想着炫耀自己的本事。
有时候,装装傻,藏藏拙,说不定能让自己走得更顺。
就像那句话说的,“枪打出头鸟”,太张扬了容易招人嫉妒,给自己惹来麻烦。
所以啊,学会藏,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