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丑公主”万寿公主:貌丑心不丑

评书小馆 2025-04-16 18:11:46
一个不被期待的公主

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汴京皇宫内笼罩着一层压抑的气氛。宋仁宗赵祯的妃嫔中,一位身份低微的宫人诞下了一名女婴。这本该是件喜事,但接生嬷嬷抱着襁褓中的婴儿时,却忍不住低声惊呼:“这孩子的眉眼……”话未说完,便慌忙噤声。

这位女婴,正是日后被民间戏称为“大宋第一丑公主”的万寿公主。她的出生没有带来欢庆,反而让整个后宫陷入微妙的尴尬。宋仁宗子嗣单薄,公主的降生理应珍贵,可她的容貌却成了禁忌话题——额头扁平、鼻梁塌陷、眼角下垂,即便在襁褓中,也能看出与皇室“龙凤之姿”的差距。

皇后郭氏听闻消息后,只淡淡说了一句:“皇家血脉,德行重于皮囊。”这句话成了万寿公主一生的注脚。她被赐名“赵氏”,封号“万寿”,却鲜少有人提起她的真名。在后宫,她像一株生在角落的野草,默默生长,无人问津。

深宫中的“透明人”

万寿公主的童年,是在冷眼与忽视中度过的。宫人私下议论她的长相,说她“生得比宫外的农妇还粗陋”。皇子公主们玩耍时,总将她排除在外。一次,年幼的福康公主(宋仁宗长女)指着她笑道:“你这模样,将来怕是连驸马都找不到!”万寿公主低头不语,转身跑回寝殿,抱着乳母王氏哭了整夜。

乳母王氏是万寿公主生命中的第一道光。这位出身民间的妇人,教会她最朴素的道理:“容貌是爹娘给的,但心是自己修的。”王氏常带她偷偷去御膳房,将剩下的糕点分给饥饿的小宦官;又教她用彩线编织络子,送给生病的宫人祈福。渐渐地,某些角落开始流传:“丑公主有副菩萨心肠。”

啼笑皆非的选驸马

庆历八年(1048年),万寿公主年满二十,按礼制该择婿出嫁。宋仁宗下诏选驸马,朝野却一片哗然。权贵子弟纷纷称病避选,寒门士子也畏惧“尚丑主”沦为笑柄。御史中丞包拯曾私下叹道:“公主贤德,奈何世人多愚!”

转折发生在一个秋雨绵绵的午后。一名叫李玮的年轻画师被召入宫,为公主画像。当他战战兢兢展开画纸时,万寿公主却摆手道:“不必遮掩,如实画便是。”李玮笔下的公主,塌鼻小眼、面色暗黄,却透着一股沉静之气。画毕,公主竟笑道:“这是我二十年来,最像真人的画像。”

这番坦荡打动了李玮。他跪请仁宗:“臣愿尚主,不为富贵,只为公主霁月光风之德。”满朝愕然,仁宗却含泪准奏。大婚当日,汴京百姓挤满御街,想一睹“丑公主”真容。万寿公主却掀起盖头,对人群微笑:“诸位看够了,便散了吧。”这份从容,让许多讥笑者红了脸。

驸马府里的“怪事”

婚后的驸马府,成了汴京城最特别的存在。李玮痴迷绘画,万寿公主则沉迷医术。她重金聘请民间郎中,在府内开设“惠民药局”,免费为贫民看诊。某日,一名乞丐浑身溃烂倒在府前,公主亲自为他敷药,吓得仆从连连后退。三日后乞丐痊愈,跪地高呼“活菩萨”,此事传遍汴京。

更“荒唐”的是,公主竟允许驸马纳妾。“我貌寝无趣,岂能误你一生?”她对李玮说。但李玮反将妾室所生之子记在公主名下,那孩子后来官至枢密副使,终生称公主为“母亲”。御史弹劾“公主悖礼”,仁宗却将奏折压下:“朕的女儿,比多少男子都活得明白。”

一场瘟疫见真心

皇祐元年(1049年),汴京爆发大疫。百姓如秋叶般倒下,官府束手无策。万寿公主做了一件惊世骇俗之事:她拆了御赐的蜀锦屏风,裁成面巾;熔了陪嫁的金器,买药煮粥。驸马府大门昼夜敞开,公主系着粗布围裙,亲手为病患喂药。

“贵人不怕染病吗?”一个老妇颤抖着问。公主擦去额头的汗:“我这张脸,阎王爷见了都嫌弃。”苦中作乐的玩笑,却让无数人落泪。三个月后瘟疫平息,汴京西郊立起一块无名碑,刻着“活人十万”。后来人们才知道,碑文是公主用左手写的——她的右手因试药中毒,再也提不起笔。

:青灯古佛伴余生

治平四年(1067年),宋英宗即位。万寿公主自请离京,隐居嵩山清凉寺。她褪去华服,每日诵经、采药、救治山民,人称“丑面比丘尼”。曾有香客认出她,讥讽道:“公主这般模样,拜佛也不怕唐突菩萨?”她笑答:“佛看众生皆是莲花相。”

元丰三年(1080年),七十六岁的万寿公主圆寂。弟子整理遗物时,发现一只木匣,内藏三物:半块发霉的宫饼(乳母王氏所留)、褪色的彩线络子、以及李玮画的肖像。肖像背后题着一行小字:“世人谓我丑,我笑世人痴。心中有明月,何惧浮云遮?”

丑与美的千年之辩

万寿公主的真实容貌,早已湮没在时光里。《宋史》仅记载:“万寿公主,性慈俭,好施予。”但民间传说不断添枝加叶,有人说她“左脸胎记如墨”,也有人称她“眼斜口歪”。有趣的是,明代《绘图列女传》中,她的形象竟被画成慈眉善目的老妇,仿佛在嘲笑世人以貌取人的狭隘。

2018年,洛阳出土一座宋代贵族墓,墓志铭记载:“有女师从公主,习岐黄之术,活人无数。”或许,这才是万寿公主留给历史最真实的印记——当皮囊成为戏谑的谈资,唯有仁心能在千年后依然散发温度。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