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文丨浮世清欢
编辑丨浮世清欢
作为我国传统珍稀滋补品,燕窝的营养价值自然不用多说,尤其是野生燕窝,很多传统采燕窝人,都凭此收益实现发家致富。
四川人余成明就是如此,他采燕窝历经四十余年,贵的能到2万6一斤,生活滋润,但令人意外的是,儿子宁愿打工也不学这门手艺。
那么成为一名采燕窝人究竟都需要怎样的本领?余成明儿子又为何宁愿打工也不学习采燕窝呢?
雅砻江的采燕窝人
余成明是四川人,家住四川省凉山州,这里山脉众多,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落后,很多家庭都以务农为生,不过亚热带季风气候,也为当地带来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因此有一些胆大能力强的人,就琢磨着干副业,这其中采燕窝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毕竟不管在哪个年代,野生燕窝在市场上都极受欢迎,价格也非常合适。
而燕窝,通俗讲就是一些金丝燕的巢穴,其之所以价值高,就是因为燕子在筑巢时,采用的原材料就是自身唾液和羽毛,以至于燕窝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类。
在余成明十几岁的年纪,就开始跟着当地的采燕窝人,学习采燕窝的本领,实际上采燕窝并不麻烦,重要的是,如何能在悬崖峭壁间,精准的将燕窝拿到手中。
根据余成明回忆,他自1979年就开始采燕窝,那时由于贫穷,职业采燕窝人也比较多,随同他一起的,就有五六个人,他们经常结伴一起去采燕窝。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加上一些人身体原因,到最后雅砻江岸附近的采燕窝人,就只剩下余成明一个人,他依旧时不时到悬崖边,去燕洞采集燕窝。
在徐成明最初采燕窝时,燕窝的价格也就在2元钱一两,看起来并不多,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能有如此一份额外收入,已经是非常不错的。
而燕窝价格的上涨,徐成明也都是看在眼里,短短几十年时间,其身价就翻了千倍,在2019年的时候,一两燕窝就可以卖到一两千元,其中价格的差异,最主要还是看燕窝的品质。
在徐成明手里,就有着一批他认为的一级货,售卖价格在2600元一两,按斤来算,就是2万6一斤,可以说是天价,普通人家根本消费不起。
当然也不用怀疑徐成明燕窝的销路,毕竟他已经从事这份职业四十余年,早就有了自己的销售手段,一般他采集的燕窝,根本都不愁卖,也只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据余成明介绍,他出售燕窝,已经不需要向几十年前那样,拿到集市上去卖,早就有了许多忠实的客户,且这些客户还在不断介绍,在全国范围都有分布。
这样一来,徐成明也能省些事,只需要隔几天到县城一趟,将燕窝给寄到买家手里就行,一般来买燕窝的,都是非富即贵的人群,因此就连那些2万6一斤的燕窝,也会有人提前订购。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看上去燕窝非常值钱,但仅凭徐成明一个人,每年能采集的燕窝个数也是极其有限的,他并非专职于采燕窝,另一边还种着地,一年采集的燕窝个数,也就在几百个左右。
而这几百个燕窝的品质也参差不齐,平均下来一个燕窝的卖出去,也就一两百元,徐成明能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更多的是为了传统手艺不从他手中失传。
因为现在雅砻江,就只剩他一个采燕窝人,责任和使命驱使着他,必须要这样做,如今徐成明已经是六旬老人,尽管手脚仍旧利索,但也不得不考虑手艺传承的事。
宁愿打工也不学
徐成明有两个儿子,毫无疑问,收益传承的最佳人选就是他们两个,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实际上徐成明的两个孩子,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跟着父亲学习采燕窝,这是为何呢?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采燕窝这份工作太过于危险,用余成明的话来说就是搏命,每一次余成明去采集燕窝,他都要准备长长的绳子,然后从悬崖上,一点一点到半山壁,进入到燕洞。
这份工作看起来简单,实际非常考验一个人的体力,即便徐成明已经是资深采燕窝人,但由于在进入洞口时,他需要借助蹬悬崖的反弹力,因此每次采集燕窝回来,他都是满头大汗,手指上也会布满血丝。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一个燕洞中只会有一个燕窝,在雅砻江的悬崖上,很多燕洞里都会有几十个燕窝,但为了能长久发展,给予燕子充足的生存空间。
尽管费劲千辛万苦进入燕洞,徐成明也只会拿走一个燕窝,并且采集燕窝的时间也会固定在四五月份,那时燕子还没有下蛋,不至于干扰到燕子的正常繁育生长。
也正是徐成明懂得这个道理,才能让悬崖上,长久的保存燕窝,可持续发展。而徐成明作为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也曾带着两个儿子,切身学习采燕窝本领。
但毫无例外,两个儿子站在悬崖边上,根本就没有勇气下去采燕窝,甚至于大儿子都被吓得浑身发抖,毕竟这一不小心,可是都要丢命的事情。
因此两个儿子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学习这门手艺。当然除了这些,肯定也包含一些其他因素,比如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如余成明所在的村落,年轻人都到大城市里去发展。
对于他们来说,相比于固守采燕窝这类传统职业,前往大城市打工毫无疑问更有吸引力,且仅凭打工就能做到吃穿不愁,生活幸福,根本用不上冒着生命危险,去悬崖峭壁采燕窝。
实际上,对于两个儿子的选择,余成明的内心也是极其矛盾的,一方面他作为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没办法接受这项传统手艺,最终在自己的手上断送。
但另一方面,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且事实已经证明,他的两个都不适合采燕窝这份工作,余成明也不想让两个儿子冒险,尤其是在年龄大了之后,时刻还要担心儿子们的安全。
结语
余成明是打算一直做着采燕窝这份工作,直到他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在继续,这也并非是为了钱,而是某种信念的驱使,这点从他采集燕窝,每个燕洞只拿一个就能看出。
不出意外,在几十年后余成明离开这个世界后,雅砻江的采燕窝手艺也将就此失传,这不仅是因为职业的局限性,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源:
1,《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儿子宁愿打工也不学 因为是拿命在“搏”》成都商报
2,《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贵的一斤2万6儿子宁愿打工也不学》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