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秀兰,今年 62 岁,来自一个小县城,年轻时是工厂的纺织女工,后来工厂倒闭,自己摆过小摊,也在商场里做过导购,辛辛苦苦把两个孩子拉扯大。老伴走得早,那时候儿子才 10 岁,女儿 8 岁,我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
后来,儿子结婚了,女儿也嫁人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以为可以安度晚年,可现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儿子结婚后,媳妇不太喜欢我住在一起,说是两代人生活习惯不同,我理解,便主动搬了出来,靠着微薄的退休金过日子。
55 岁那年,我再婚了,嫁给了一个跟我同龄的老伴李大成。他是个老实人,年轻时也是工厂工人,后来下岗,靠做点木工活养家。他的妻子去世得早,留下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已成家。两人各有子女,我们商量着不打扰彼此的孩子,就自己过日子。
可现实是,我嫁过去后,他家人总觉得我是去蹭吃蹭喝的,尤其是过年过节,他们总是找各种理由让我张罗饭菜,甚至连平日里,他们的孩子也时不时让我们帮忙带孙子,做饭送菜。日子久了,我渐渐有些心寒。
今年春节,我决定去女儿家住段时间,没想到,才住了半个月,李大成家就全家接力打了30多个电话催我回去,说全家等我做饭…
…
02今年春节前,女儿打电话来:“妈,今年过年你来我家住吧,天天一个人在家,你也怪孤单的。”
我听了心里一暖,但还是犹豫了一下:“可是你婆婆也在,你们家人多,我过去会不会不方便?”
女儿忙说:“怎么会呢?我老公也想让你来,你孙子天天念叨姥姥呢。”
我沉吟片刻,终究是答应了。毕竟,李大成家虽然是我的“家”,但在那儿,我总觉得自己像个外人。
于是,腊月二十八那天,我收拾好行李,去了女儿家。
在女儿家过年,我过得很自在。女儿女婿待我很好,家里的年夜饭是他们做的,甚至还贴心地准备了我爱吃的菜。
小外孙扑在我身上撒娇:“姥姥,你要多住几天!”
我笑着点头:“好,好,姥姥多住几天。”
然而,才过了三天,李大成的电话就来了。
“秀兰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啊?家里……”
我有些不耐烦:“我在女儿家住几天,过完年再回去。”
他讪讪地笑了笑:“哦,那行吧。”
可没过几个小时,他儿媳的电话就打来了:“妈,您过年也不回来啊?这家里都没人做饭了,我公公天天吃外卖,说不习惯……”
我心里一阵不舒服:“我又不是你们家的保姆,我就在女儿家住几天,不行吗?”
她愣了一下,随后打着哈哈:“哪能啊,我就是随口一问。”
可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家人轮番打电话,有时候一天能打三四个。
“妈,家里没人烧饭,爸都瘦了。”
“妈,您回来吧,家里乱套了。”
“妈,过年嘛,大家都在一起热闹热闹。”
甚至连李大成的小孙子都学着大人打电话:“奶奶,你怎么不回来?我想吃你做的红烧肉。”
我心里不是滋味,难道在他们眼里,我的存在就是为了做饭?
我和女儿说起这事,女儿气得不行:“妈,您是去再婚,不是去当保姆的!他们家人凭什么让您做饭?”
我苦笑:“可我毕竟是嫁过去了,过年不回去,他们觉得不合适吧。”
女儿却冷笑了一声:“不合适?那他们怎么从来没把您当家里人?平时您生病了,有人管过您吗?可您一走,他们就全家接力催您回去做饭?”
我心里一震,女儿的话戳中了我的痛点。是啊,我在那个家,真的有归属感吗?
这天晚上,李大成又打来电话,声音里带着一丝抱怨:“秀兰啊,你这都住半个月了,什么时候回来?”
我深吸一口气,终于下定决心:“李大成,我不回去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他急了:“你什么意思?”
“我累了,不想再这样下去了。”
“你……你就因为做饭的事闹离婚?”
我笑了笑:“做饭只是导火索,真正让我寒心的,是你们从来没把我当家人。”
第二天,我让女婿陪我回去,把我的东西全收拾了出来。李大成见状,脸色难看得很:“秀兰,你真要这样?”
我轻轻叹了口气:“你回想一下,我们结婚这些年,你的家人是怎么对我的?他们从来没问过我过得好不好,生病了有没有人照顾,可我一不在,全家人就轮番催我回去做饭……这不是家,这是饭店。”
李大成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出来。
我转身离开,没有再回头。
03回到女儿家后,我的心情前所未有的轻松。
女儿拉着我的手说:“妈,以后您就住我这儿,没人再催您做饭了。”
我笑了笑:“妈只是想过点清静日子。”
后来,李大成又打过几次电话,语气从埋怨到软化,最后变成了恳求:“秀兰,你回来吧,我习惯了有你在……”
可我已经不再犹豫。
人到晚年,图的不过是一个心安。如果一个家让我觉得累、觉得委屈,那我为什么还要待下去?
这一年,我终于为自己做了一个决定——余生,不再委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