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不论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还是在近代的时移世易里,似乎都不值得被反复提起。但对于家电乃至中国制造而言,却格外清晰。
那一年,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中提到:到日本旅游,顺手抱一只电饭煲回来,已是流行了一阵子的“时尚”。在东京的秋叶原,满大街都是拎着电饭煲的中国游客。
而文章的最后是这样写的:“‘中国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处,而在于能否做出打动人心的产品,让我们的中产家庭不必越洋去买电饭煲/马桶盖。”
这是一个牵动时代的引申和抛问。它暴露了一些问题,即中国制造的大而不强。“日本电饭煲比国产电饭煲好用”不是个伪命题,彼时国内确实不存在能在技术上比肩日货的电饭煲,无法满足国人日益深化的品质需求。
但阵痛也同样刺激着血肉的生长。随着一大批中国企业咬碎牙根投入技术创新,“市场换技术”的后发战略泥淖再也不足为困。越过“零点”的中国制造开始走向日出,开启“从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的新十年。
而今十年将至,以电饭煲为开端的制造业转型大考,也在电饭煲处得到了阶段性解答——这个品类,依然是众星捧月、炙手可热的市场C位,但爆款的前缀,早已从“日本进口”变成了“中国制造”,从漂洋过海的“虎牌”变成了土生土长的“小熊”。
在日本诞生,在中国实现技术突破
小家电的核心价值,是要超越用户基本需求带来体验升级。换句话说,小家电或许不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却是品质生活的“必备品”。
所以它必须达到两个条件才能称得上“完全体”:1是实现刚需的满足和传统方式的替代;2是带来体验的大幅提升。例如有人专门增购煮蛋器,就是为了保证温泉蛋、溏心蛋的稳定出品。再如养生壶,在满足人们“喝水”刚需的同时,还能提供任意温度的保持等。
从这个角度来看,已经普及了几十年的电饭煲,似乎仍未实现“完全体”进化。虽然它的形态和技术历经多次迭代,但时至今日,主流厂商主推的“柴火饭”依然是对传统蒸饭口感的还原,本质是满足刚需。
那在此之上,电饭煲还需提供的附加值是什么?答案是效率。对身处快节奏生活中的国人来说,大几十分钟的蒸饭时间未免有些奢侈。可二者间似乎存在天然的矛盾——保证口感必然要更多时间,追求效率又很难兼顾口感。
哪怕在日本最一流的专家看来,“口感和效率”的两全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不符合我们对煮饭过程的常识理解,是一个矛盾的要求。”
但结果却是,在日本诞生和掀起全球热潮的电饭煲,最终在中国找到了未来和技术突破。小熊电器变压电饭煲的问世,让这一品类实现了“口感和效率”的极致融合。
首先是口感的提升。小熊电器变压电饭煲在煮饭时,可通过锅内-40kPa真空状态让水分深度渗透米芯,激活米粒的氨基酸等深层营养,即便是刚刚洗好的米也能达到“提前泡过”的效果,煮出来的饭颗颗分明、粒粒饱满、口感Q弹。
其次是效率的跃升。在煮饭过程中,小熊电器变压电饭煲的20kPa智控压力会根据状态自动变化,沸点最高可达105℃,让加热速度更快,大大缩减耗时,16分钟即可享用香甜好米饭。
其实单独来看,这两项技术的原理都谈不上复杂。但要知道,二者一个是负压、一个是变压,它们的融合才是真正的难点所在。也正因此,小熊电器足足用了3年时间去论证,前后经过12.8万次实验测试、1.1万项产品调研、106份设计手稿,才最终交出答卷。
为用户需求,小熊电器从不做选择
对企业科技创新而言,其实很多时候“不做选择”比寻求突破更难。就比如电饭煲的迭代过程,当“口感和效率”的并行技术路线走到成熟,而实现融合又需要巨大投入的时候,很多企业都做出了“取舍”,仅选择其中之一继续向上推进。
但小熊电器似乎从不做选择。这在其他品类上也有着清晰体现。
像普通饮水机大多只提供固定几种出水温度,很难兼顾各类口感需求。而一些支持无极调温的饮水机,往往出水会慢、需要等待。不过这种现状,已经随小熊电器冰川泉饮水机的诞生而成为过去式:这款产品不仅做到了无极调温,为每个用户保证最佳口感,还能1秒瞬出开水、随时提供10-15℃“不冰牙”冷水,速冷即热不用等。
类似的,还有最新推出的小熊电器机械舱咖啡机,54档研磨、3重智控萃取保证每一杯都符合“金杯法则”,还能让用户0技巧自制绵密奶泡,真正做到“专业+便捷”二合一,小白也能迅速上手。此外,还有全新升级的兼顾了“细腻口感+清洗便捷”的可拆洗破壁机等等……
相比做选择,“全都要”意味着更多、甚至数倍的付出和投入,但小熊电器从未因此动摇。这种执著,一方面来自企业“用户为本”的创新态度,另一方面,更源于对自身研发实力的自信。
据统计,小熊电器已组建起10余个精英研发团队,拥有近400名专业研发人员。而作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小熊电器始终在技术创新、品类推新上马不停蹄,支撑起“做强刚需品类、做大新兴品类”的产品策略:截至目前,其已拥有超过80个产品品类、900多款产品型号,各类解决方案覆盖居家、办公、户外等一系列生活场景。
重点是,小熊电器在“增量”的同时还做到了“保质”,其布局了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测试评价中心,拥有安规实验室、材料实验室等十几个专业实验室,保障每一款产品的质量可靠。
用提质增效,开辟更广阔想象空间
其实从企业经营上看,追求“至臻至美”并不是一个具备普适性的最优选。尤其在刚需品类,许多技术已经来到瓶颈,再向上突破就会进入“倒V曲线”,投入越来越大,但创新突破的效率和幅度却越来越小。这会抬高成本,压缩利润空间,盲目跟进甚至会动摇根本。
小熊电器研发投入就处于连年递增状态,2023年研发费用同比上涨3.93%。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去年小熊电器净利润依然增长了11.2%。怎么做到的?核心在于“以提效优化成本、用销量摊薄成本”。这与百年前的福特T型车颇有共通之处。
首先是通过数字化升级、智能制造布局实现效率跃升。在“321”数字化系统升级工程过程中,小熊电器建立起流程、系统和数据“三位一体”的数字化运营体系,实现业务运营效率、组织管理效率的整体升级;同时,小熊电器已布局了总面积约58万平方米的5大智能制造基地,包含4个专业整机工厂及多个核心零部件制造工厂,持续夯实智能制造壁垒。
另外,就是通过持续增长的销量来摊薄成本。2023年财报数据显示,小熊电器电动类、锅煲类厨房小家电同比增长分别为18.24%和19.84%。而生活小家电以及其他小家电的营收,则分别同比增长22.80%和67.54%。整个2023年,小熊电器出货量达到了4480万台,可谓真正实现了“薄利多销”。
如小熊电器董事长、总经理李一峰所言:“我们过去几年一直在打造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用数字化赋能生产制造,这不仅是对新质生产力的积极贯彻,也是为了构建更强大、更完整的制造体系,最终目标是成为全球领先的小家电制造基地。”
诚然,打造全球领先的小家电制造基地任重道远、建立完整的制造体系道阻且长,但从成果来看,小熊电器无疑值得外界的信任和期待。当下,小熊电器正加速形成内外协同互补的制造生态,并已突破30%的外部协同制造产值占比,且未来还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而这一切,也让小熊电器的“高端化转型”完成了逻辑自洽——高端不是简单提升售价,再将成本粗暴平摊给消费者,而是用户价值的提升。这需要更强大的技术创新、更高效的运营效率、更极致的用户体验来共同支撑,以形成螺旋上升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链闭环。
由电饭煲引发的反思和刺痛,最终,也经由电饭煲收获了宽慰和治愈。那它就不仅仅只是一台电饭煲而已。而是一本书,记录了中国制造在世界价值链条的跨越,讲述了两个时代在十年间的接驳和过渡;更像一支笔,书写出小熊电器技术创新方面的长期坚守、产品体验方面的极致追求、企业经营方面的卓识远见、以及用户口碑方面的持续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