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弃光”、“弃风”危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方案来了!

碳碳实时 2025-01-10 02:29:14

导读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通知,为未来几年电力系统的发展勾勒出清晰蓝图。

《实施方案》锚定“编制调节能力建设方案、完善调节资源调用方式、完善调节资源参与市场机制”三大重点任务,全方位发力。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凭借调节能力建设与优化的“组合拳”,我国将有力支撑2025年至2027年期间,年均新增超2亿千瓦新能源装机容量的合理消纳与充分利用,全国新能源利用率稳守90%以上底线。

01

从电力供需矛盾到系统性优化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装机增速持续攀升,2024年三季度末,全国新能源装机规模已超10亿千瓦,其中风电、光伏装机占比接近50%。然而,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后,电力系统运行特性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日内负荷特性变化加剧。新能源发电存在明显的日内波动特性,例如光伏发电在中午时段集中出力,而在早晚高峰几乎无功可发,导致电网调度负担加重。

季节性波动和极端天气影响加剧。冬季、夏季极端天气频发,新能源受气象条件影响明显,如“三北”地区冬季风电利用率降低、南方夏季云层遮挡影响光伏出力,造成电力供需矛盾。

跨省区调配难度加大。我国新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西北、华北新能源装机规模大,但用电负荷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导致跨省跨区输电通道负荷日趋饱和,进一步增加电网调节难度。

针对上述问题,《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支撑年均新增2亿千瓦新能源装机,全国新能源利用率保持90%以上。

02

核心任务解析:四大调节资源协同优化

提升抽水蓄能的电力系统支撑能力

抽水蓄能仍是最核心的长周期调节手段,不仅提供日内削峰填谷能力,还能提供短时调频、惯量支撑等关键功能。未来三年,政策鼓励加快成熟项目落地,确保抽水蓄能建设节奏与新能源发展同步,避免调节能力滞后;优化抽水蓄能调度机制,提升抽蓄机组的市场灵活性,使其更主动地参与电力市场,增强盈利能力。

强化新型储能市场定位,推动规模化应用

新型储能(如锂电池储能、液流电池、飞轮储能等)已进入商业化初期,但仍存在盈利模式不清晰、价格竞争激烈的问题。《实施方案》提出优化储能市场机制,鼓励电力现货市场发展,提升储能在价格波动中的套利能力;探索独立储能商业模式,使储能不仅作为新能源配套设施存在,而是能独立参与市场交易,提高投资回报率;推动储能与调度机构的深度融合,在新能源消纳困难时段优先调用新型储能,提高系统响应速度。

液流电池

推动火电灵活性改造,确保可靠性与经济性的平衡

火电仍是我国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压舱石”,但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后,传统煤电逐步从基荷电源转变为调节电源,亟需提升灵活性。

《实施方案》提出的关键措施包括:深度调峰改造,将煤电机组最低技术出力降至30%-40%,提高系统调峰能力;市场化补偿机制,建立灵活性煤电的辅助服务补偿机制,确保企业有动力参与深度调峰;提升燃气电站调节作用,在负荷中心推动天然气调峰电站建设,提高系统瞬时调节能力。

促进新能源自身调节能力,提高发电侧灵活性

推进新能源+储能一体化项目。如光伏+储能、风电+储能,提高新能源场站自身的平滑出力能力;探索光热发电商业化应用。光热发电具备热储能功能,可提供更稳定的电力输出,增强新能源的可调度性;试点虚拟电厂与负荷聚合。鼓励大工业用户、数据中心等参与负荷响应,通过需求侧调节缓解供需矛盾。

03

市场机制优化:激励调节资源高效参与

《实施方案》明确,市场机制改革是提升调节能力的关键。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

电价机制改革:优化峰谷电价机制,通过加大峰谷价差,引导储能在低谷时充电、高峰时放电,提高收益。加强现货市场运行,建立灵活电价信号,提升市场对调节资源的需求。

辅助服务市场优化:新增调频、惯量支撑、备用爬坡等辅助服务品种,使储能、煤电等资源获得更合理的市场回报。促进跨省区调节资源交易,加强省间辅助服务市场协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市场化容量补偿机制:建立容量市场,对储能、煤电等提供长期容量支持,减少因短期市场波动造成的投资风险。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动储能、电网企业、电力用户合作共建共享,提高盈利模式的多样性。

04

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未来趋势

调节能力“多能协同”趋势明显——未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煤电调峰、需求侧响应等将形成“协同调节”格局,提升整体系统灵活性。

储能产业链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随着市场机制优化,储能的盈利模式将进一步清晰,推动产业链快速发展。

新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协同调度——未来风光大基地的开发将更加注重本地消纳能力,同时结合跨区输电提升外送能力。

0 阅读:0

碳碳实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