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怒江州4月10日讯(记者 胡俊)3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网支持的“从减贫到振兴的怒江实践——中外媒体深度采访行”活动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功举办。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新华网、中国网、南方都市报、红星新闻、南方周末、云南日报、云南广播电视台、怒江州融媒体中心,以及奥地利电视台、越南中央电视台等机构的30余名中外媒体记者和协会专家参与。此次媒体行深入怒江大峡谷沿途,在泸水市、福贡县、贡山县等地开展采访调研活动,以多元视角了解怒江减贫实践和振兴发展实际。
▲中外媒体记者在泸水市中交绿色香料产业园采访。中国网记者 胡俊 摄
在泸水市中交绿色香料产业园,由上海浦东、云南怒江两地政府合作发展的产业链正加速形成。来自东部的技术和销售渠道,结合怒江当地的原料资源,开发出种类丰富的各类产品,正把怒江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变为产业振兴优势。工厂以咖啡全产业链为核心,建成咖啡、粮油、裹衣坚果等多条精深加工生产线,有数十种特色产品。现有怒江籍员工58人,42人来自易地搬迁点,包含傈僳族、白族、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中外媒体记者在泸水市中交绿色香料产业园采访。中国网记者 胡俊 摄
在泸水市六库街道“一缕阳坡”农文旅融合示范村,记者们了解到,这里曾是贫困落后的山村,如今一跃成为怒江乡村振兴的典范。近年来,当地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家门口创业”的转变。村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村集体经济收入也有了显著提升。记者们在村里采访了多位村民,他们纷纷表示,如今的生活越来越好,不仅收入增加了,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善。此外,村口刚开业不久的“怒江大峡谷先锋书店”更是成为“网红书店”,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阅读场所,也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购书“打卡”。
▲中外媒体记者在在泸水市大练地街道和谐社区采访。中国网记者 胡俊 摄
在泸水市大练地街道和谐社区,记者们看到了易地搬迁群众的幸福生活。易地搬迁来的群众住上了功能齐全、安全舒适的楼房,社区内配备有医院、超市、学校、派出所等,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民服务。闲暇时社区的老人们跳起舞、唱起歌,感受和赞美当下的幸福生活。社区还通过发展棒球加工车间等产业,实现了居民的稳定就业,居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
▲中外媒体记者在福贡县拉甲木底沪滇协作产业园。中国网记者 胡俊 摄
在福贡县拉甲木底沪滇协作产业园,当地深入挖掘草果产品附加值,大力打造草果全产业链。记者们了解到,东西部协作在推动怒江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工作组与当地政府部门紧密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草果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如今,怒江大峡谷深处兴起一座现代化草果深加工协作工厂,草果产业已成为福贡经济的支柱产业。
▲中外媒体记者在贡山县丙中洛镇雾里村采访。中国网记者 胡俊 摄
贡山县丙中洛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记者们徒步进入雾里村,深入了解传统村落保护和农文旅融合发展情况。雾里村的建筑风格独特,保留了怒族传统的生活面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记者们采访了多位村民,他们表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的收入有了显著增加,生活质量也显著改善。
▲中外媒体记者在贡山县丙中洛镇秋那桶村采访。中国网记者 胡俊 摄
在丙中洛镇秋那桶村,记者们参观了三代桥景观。这三座桥见证了怒江交通的变迁和发展,也成为了当地文化旅游的亮点。记者们赞叹这是怒江人民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象征。记者们还了解到,中交集团在这里长期开展帮扶怒江跨越式发展的减贫实践,通过央企地方联手,以产业为抓手,助力村集体收入率先进入“百万”序列。
▲中外媒体记者在贡山县丙中洛镇秋那桶村采访。中国网记者 胡俊 摄
通过几天的采访调研,中外媒体记者们对怒江的减贫实践和振兴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认识。记者们纷纷表示,怒江从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到如今乡村振兴的典范,这一跨越令人振奋、备受瞩目,怒江的发展经验为全球减贫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将持续关注和报道怒江的新变化、新成就。
此次采访活动结束之后,中外媒体记者随即投身到对2025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的采访报道工作,结合一线采访实际,更全面深入报道怒江在减贫治理和乡村振兴方面的发展经验,通过多元的报道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怒江、走进怒江,携手怒江共同发展。【责任编辑: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