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春天里的茂名探寻县域振兴背后的创新路径

中国国情 2025-04-14 15:57:52

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的茂名,是一座因油而生、向海而兴的城市,被誉为“南方油城”,曾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如今,新时代的春潮涌动南海之滨,茂名作为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主战场之一,正以昂扬向上的奋进姿态破茧蝶变,实现从工矿型城市向现代化绿能新城的华丽转身。

4月8日至10日,“走进春天里的茂名”主题采访团走进高州、信宜,透过这两个入选“广东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的样本,探寻县域振兴背后的活力引擎与创新路径。

兴产业:创新驱动,聚链成势

为破解县域经济普遍存在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缺乏竞争力强劲的产业集群等难题,茂名坚持以高质量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把发展产业作为“百千万工程”的核心任务。一方面,实施“五链共建”工程,向“多链共建”拓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逐步构建起“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抓好产业转移平台建设,积极开展跨域协作,创新“佛山品牌+茂名市场”“佛山制造+茂名禀赋”联合招商模式,既承接湾区产业溢出,又激活本地就业市场。

踏入高州蒲康工业园,采访团看到这座现代化园区拥有全方位的“一站式” 配套服务,企业服务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员工宿舍、食堂等一应俱全。作为佛茂产业转移合作园的重点片区之一,园区创新采用市属国企“投建营”一体化运作模式,重点发展电子和纺织服装等轻工产业。

目前,已成功吸引佛山照明、国星光电等14 家企业入驻,产业集聚效应已初步显现。佛山—茂名对口帮扶协作指挥部副指挥长鲁述勇介绍,佛茂指挥部自2023年6月进驻茂名至今,已落地项目43个、投产22个,预计年产值106亿元。佛茂协作在2023年广东省产业有序转移考核中获得市级帮扶协作“优秀”等次。

在县域产业的壮阔发展征程中,龙头企业始终肩负着引领前行的重任,为激活县域经济,与高州毗邻的信宜则另辟蹊径,在推动县属国有企业改革领域大胆创新。走进集信国控,采访团了解到,这家融合现代化办公与先进检测实验室于一体的企业,其前身竟是一家传统事业单位,历经多次改制与重组,实现全新突破,于2024年9月在香港上市,成为粤西首家上市县属国企。

集信国控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赖锋介绍,“我们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可靠、准确的检测认证服务,获得了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机构批准的多项检测服务资质,覆盖建筑工程、食品、农业等多个领域,提供3000余项参数的检测服务。”此外,集信国控还拥有全国首创的无人值守智慧建筑实验室,实现了检验检测的无人化和全自动化,未来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

产业的蓬勃兴旺如强大的磁石,有力地吸引着人口回流。在信宜、化州、高州等地,短短两年间,常住人口新增 15.7 万人,呈现出显著的人口回流趋势。

强品牌:彰显特色,多元融合

荔枝、龙眼、三华李、化橘红、沉香、罗非鱼…… 提及茂名,一系列声名远扬的农业品牌跃然脑海。尤其在荔枝产业方面,茂名种植面积达140多万亩,是世界最大的荔枝连片生产基地,总产量约占世界的1/5,享有“世界荔枝看中国,中国荔枝看茂名”的美誉。作为广东省首个农业产值超千亿元的地级市,茂名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做强6个国家级、18个省级现代农业发展平台,精心培育“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全产业链,总产值达550亿元,带动60多万人就业增收。

四月正是荔花飘香、幼果挂枝的季节,此时的高州根子镇开始热闹起来,果农们望着漫山遍野的荔枝树喜笑颜开,谈论着今年将迎来丰收大年。

在柏桥农创园展厅,采访团看到各式各样的荔枝衍生品摆满货架,有荔枝酒、荔枝干、荔枝红茶、荔枝蜜、荔枝冰淇淋等。

高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根子镇党委书记裴婉君说,根子镇将把握“荔枝”这个宝贵资源,谋划打造“柏桥荔博园”,加快推进广东首个以荔枝文化为主题的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建设和亚盘生态旅游度假谷项目落地,拓展延伸荔枝产业生态、荔园休闲功能,发展乡村夜市、特色民宿、庭院经济、赛事经济等丰富业态,促进交通、农业、文化、旅游、商业融合大发展。

采访团来到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这个正在建设中的以荔枝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服务区令人眼前一亮。茂名服务区建设管理处主任李军介绍,为积极推动“百千万工程”,深入挖掘茂名高州历史文化底蕴,服务区于2024年初启动提质升级建设。设计团队将荔枝文化和地方特色融入每一处细节,以“荔乡水韵・一枝独秀”为设计主题,使建筑与周边万亩荔林环绕的环境完美相融。服务区不仅外观独具特色,功能上也实现了创新,是广东首个实现人、车开放的高速服务区,景观式人行天桥不仅连接高速两侧,更延伸至贡园、中国荔枝博览馆、红荔阁等荔枝主题景区,形成“人在桥上走,车在画中游”立体游览网络。服务区今年即将投入试运营,把过往流量转化为停留消费的“留量”,将有力带动周边镇村的旅游、农产品销售等产业发展。

促文旅:文化铸魂,全域焕新

文化是县域发展的精神动力,如何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是县域振兴的一道必答题。近年来,茂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在乡风文明、非遗活化、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文旅融合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动能。

茂名市委于2023年5月在柏桥村设立“柏桥讲堂”,聚焦“思想教育的阵地、传播‘百千万工程’知识的课堂、宣传‘百千万工程’成果的窗口”三个定位,以“小讲堂”讲好“大思政”,精心打造教育培训特色品牌,入选广东省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讲堂自开设以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1300多场次,吸引了全国各地60多万名党员干部群众前来观摩学习。

在茂名这片活力奔涌的土地上,文化建设如烂漫春花在各地蓬勃绽放,呈现出令人欣喜的繁荣景象。信宜巧妙融合自身资源与特色,同样开辟出了一条文化发展新航道。走进窦州里文化创意街,只见五彩斑斓的灯火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交融。窦州里文化创意街区景区经理赖桂龙向采访团介绍,这里是信宜首个传承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的文旅商业主题街区,整合文、艺、住、食、娱、购等六大主题要素,精心打造多元夜间文旅业态、高端旅游业态,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前来消费,有力带动了周边商业的繁荣发展。

透过夜幕下的窦州里,一座别具一格的白色建筑吸引了采访团的视线,这便是中国首个以猛犸牙雕艺术为主题的艺术馆——中国牙雕艺术馆。

踏入馆内,人们仿佛看到冰河时代的猛犸象牙有了新的生命力,这里集中陈列着猛犸牙雕艺术大师朱忠盛先生及其团队创作的600余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作品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创作题材,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守正与创新的交融中,生动诠释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以艺术特有的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与中国牙雕艺术馆相呼应的是信宜新图书馆,进入这片阅读天地,其时尚却不失典雅的风格让每一位读者都仿佛置身于心灵的宁静港湾。图书馆总建筑面积9100平方米,划分为智能自助图书馆、少儿空间、市民书房三部分,并打造了粤西地区首个公共图书馆VR阅读体验区。

信宜新图书馆馆长胡尚明提到,改革创新是增强公共图书馆活力的必由之路,信宜新图书馆是广东省首个采取“政府+企业”的社会化运营模式,进行全委托式管理的县级公共图书馆,有效丰富了基层公共文化供给,为市民营造了更为优质的阅读学习环境。目前,信宜市新图书馆正致力于打造成为粤西地区乃至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的标杆。

抓机遇:科学规划 提速建设

“在市域发展、县域振兴中走在粤东粤西粤北前列”是广东省委赋予茂名的重大使命,为切实扛起这一使命担当,茂名敏锐洞察机遇,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精准定位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全力提速新区建设步伐,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从市级层面看,如火如荼建设中的茂名新城正是在推动新型城镇化上的探索示范,摒弃粗放式发展模式,转而追求内涵式增长,建设“精明紧凑”城市。从县域层面看,以信宜玉都新区为代表的新城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吸引人才汇聚,为县域振兴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

走进玉都新区,一座集教育、医疗、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映入眼帘。新区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5万,推进北部山水居、中部现代城、南部活力湾三大功能片区成型成势。目前总人口10万余人,2024年1月以来县城新增常住人口约2.5万人。新区坚持民生优先,持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与华师、广外深度合作,建成华师砺儒高中、华师附属信宜学校、广外附属信宜学校;共建中山六院粤西医院,建设粤西桂东边界县区域医疗中心,全面提升新区优质教育、医疗服务供给;构建“一江六脉五湖”水系结构,打造18公里绿美水廊,建设书香公园、笔架山公园、山水公园等生态公园,营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新景象。

信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志文介绍,信宜持续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的改革,聚焦“吸引人”和“留住人”两大主题,着力建设有区域影响力的生态城、教育城、康养城。下一步,将从三大方面进一步完善新城建设:一是要进一步推动县城空间优化和功能提升,构建产城融合、新旧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二是要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水平,打造全信宜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优质城市。三是要进一步提升民生和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让信宜成为一座有温度、有底蕴的现代城市。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石。茂名正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用钢铁意志重塑发展筋骨,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激荡澎湃动能。未来,茂名将迈着更加坚定的步伐,以创新为笔、山海为卷,续写县域振兴的春天故事。

作者:魏博 中国网文化发展中心 主编

【责任编辑:魏博】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