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凌晨,深圳某小区内,33岁的谢家振在社交平台留下一封题为《我知道你回不来了,所以我要去找你了》的绝笔信后,选择服用过量安眠药结束生命。这一天,距离他妻子离世正好四个月整。
这场精准的时间呼应,如同一曲凄美的挽歌,将他的痴情定格为互联网时代的“生死契约”。
谢家振的弟弟于4月13日发布讣告,隐晦提及“因故离世”,
但网友从其社交账号的蛛丝马迹中拼凑出真相:妻子去世后,他的世界彻底崩塌,最终追随挚爱而去。这场悲剧迅速引发全网热议,有人称其为“当代梁山伯”,也有人痛惜他“用浪漫主义逃避生命责任”。
二、从相遇到诀别:一世情缘浓缩成十个月婚姻1. 家道中落与命运救赎
谢家振的人生底色充满坎坷。大学时期家道中落,他被迫半工半读,独自承担生活重担。原生家庭的疏离让他自述“六亲缘浅”,
直到2022年,24岁的妻子(1998年生)因工作调动来到深圳。一次朋友聚会上,相差6岁的两人相遇,她的温柔体贴让他第一次感受到“家”的温暖。他在日记中写道:“她让我相信,这世上真有命中注定的缘分。”
2023年11月22日,他很开心的分享他们的新家。
2. 明知绝症仍义无反顾
婚前,谢家振已知妻子身患重病,可能伴随终身。但他毅然选择“用余生守护她”,甚至放弃生育自由。2024年2月24日,中国的情人节——元宵节,两人登记结婚,他在朋友圈晒出结婚证,
配文:”我们领证啦!好事成双,合适与欢喜撞了个满怀。”婚礼上,他承诺“无论健康疾病,我都守着你”,却未料到这段婚姻仅持续10个月。
3. 骤变:天人永隔
2024年12月11日,妻子突然离世。关于死因,坊间流传多个版本:长期患病、抑郁症自杀……。
谢家振的绝笔信中描述,妻子抢救时“衣服破破烂烂”,他跪在太平间地板上,颤抖着为她换上最爱的衣裙,反复擦拭眼泪避免滴落其面颊,“她生前最爱漂亮,不能让她狼狈离开”。
三、122天的“死亡倒计时”:痴情背后的精神崩塌妻子离世后,谢家振的生活彻底停滞。他在社交平台记录下锥心细节:
餐桌上的两副碗筷:每日将遗照置于对面,仿佛她仍在身旁,精心烹制妻子最爱的酸菜鱼。
未竟的泰国之旅:独自带着妻子照片赴曼谷,与她的偶像“小鸟”合影,完成两人最后的约定。
酒精与失眠的深渊:深夜买醉,靠酒精麻痹神经,甚至坦言“醉着醉着就清醒了”。
网友曾在他发布遗书后集体报警,警方一度回应“人已找到,安全”,但他最终仍在四个月整的节点赴死。法医鉴定显示,他离世时桌上摆着两人的结婚证、泛黄的电影票根,以及一瓶妻子用过的洗发水——他说,闻到熟悉的味道时,“恍惚觉得她还躺在身边”。
●网友态度两极:浪漫主义VS生命责任
支持者:“问世间情为何物?这才是超越生死的真爱!”有网友对比梁祝化蝶,称黑蝴蝶停驻谢家振衣襟的画面是“亡妻归来”。
批判者:“自私的浪漫!”其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弟弟在讣告中隐去死因,被指“难以面对亲情撕裂”。
●心理学视角:情感依赖与存在性孤独
专家分析,谢家振的极端选择源于“存在性孤独”——妻子不仅是伴侣,更是他原生家庭缺失的情感代偿。失去唯一精神支柱后,他无法重建与世界的联结,将爱情神话化为“向死而生”的执念。
●社会警示:心理健康支持系统的缺失
近年类似殉情案例频发,折射出情感支持体系的脆弱。谢家振生前曾求助精神科,但目的竟是“让亲人更容易接受我的离开”。这暴露出社会对心理创伤干预的滞后,以及个体在绝望中“自我了结”的无奈。
五、结语:在爱的废墟上重建生命的意义谢家振的故事,是痴情绝恋的悲歌,也是现代人情感困境的缩影。妻子生前最后一条朋友圈写道:“山河辽阔,人间值得。”或许,真正的爱情不该是“同归于尽”,而是“带着对方的爱继续丈量世界”。
他的时间永远停在2024年的春日。而留给生者的思考是:当命运夺走挚爱,我们该如何在破碎中寻找新的光亮?
互动话题:你如何看待谢家振的选择?若面临类似困境,你会如何应对?欢迎留言分享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