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第一天,与旅居美国的初中同学视频聊天,了解了他孩子在美国的教育:学校里没有教材,孩子们负担很轻。尽管这些让从应试教育里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相信,然而,却是真实的。
一、教育以人为本,还是以教材为本?
孩子可以学习的东西有很多,除了我们教材里安排的语文、数学等考试科目之外,手工、木工、器乐、舞蹈、中华传统武术等等。
然而,尽管大家都知道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既要去尊重人的兴趣爱好,也要尊重个性特长!但是,不得不承认,从一开始学校教育就剥夺了人发展特长的自由。蛮横的拿着语文、数学成绩来排队,强制所有孩子投身应试教育的大潮中。
在这种情况下,爱迪生、牛顿、巴尔扎克等等各行各业的大师们,有学习特长、发挥每个人最高才干的自由?
应试教育,表面是要去培养“全能型”的人才,可是,本质上却是用固执而迂腐的成人化偏见去局限人的自由发展。
教育若真的以人为本,就必须淡化考试刷题教育所造成的恶劣后果。告别纸上谈兵,踏踏实实学点阅读、演讲、写作、生活算数、绘画技巧、音乐运动常识、手工木工等等。
纸上谈兵,终究会高分低能,让教育脱离能力培养,更恶劣的是在成人的头脑里种下很多错误的教育偏见!
二、不刷题的教育能算教育?
书圣王羲之,没有刷题,甚至没有过多的去背诵书法理论,只是刻苦的钻研书法,终究成长为一代书法家;意大利文艺复兴三大巨头之一的达芬奇,没有刷题,却从小通过画蛋,提高了观察力、表达力,从而成为一代画家……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没有见哪一个伟大的人物像今天的孩子这么辛苦。他们不是在学习读书、学着写作表达、学着研究探索,几乎遍布大江南北的孩子们都在面对大大小小的考试。今天的教研员也好,学校里的老师也好,有多少人在研究如何培养孩子的技能成长?
学科教育发展到今天,只是痴迷于文本的考试题目,已经严重变质!
试问,有哪个厨子可以不接触厨具,直接背背书、做做题就可以做出可口的饭菜?又有哪一个文学大师,背背理论、做做考题就能写出富有思想内涵的优秀文章?又有哪一个科学家不是在实验室里探索成长起来,而是远离仪器,埋头卷宗做考试题成名?
应试教育,给予大众的不是教育公平,更多的让教育偏离了以人为本、偏离了科学学科精神。在固执的偏见中,用沉重的考试负担,埋没着各行各业有着各种天赋和特长的孩子!
更确切一点的说,偏执的刷题式教育,葬送在国家千千万万人才的健康成长!
教育,平平淡淡才是真,不一味考试刷题才能直面学科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