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宫廷之外,最富盛名的紫砂艺术名堂

紫砂中华 2019-11-24 17:01:10

清朝

紫砂名堂

图文 | 网络

整编 | 紫砂中华

清末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云:“瓷款之堂名,斋名者,大抵有四类,一为帝王,一为亲贵,一为名士而达官者,一为雅匠良工也。”

帝王宫廷紫砂,自是精品中的精品。今天我们来看,宫廷之外,清代紫砂著名的五大堂号,它们同样是艺精品优,为藏家所尊崇。

行有恒堂

行有恒堂主人,是定亲王府第四代主人载铨,行有恒堂是载铨的私人堂号,是他所专用,著有《行有恒堂初集》。

行有恒堂  平盖莲子壶 

载铨(1794年~1854年),文学修养较高,爱好收藏。行有恒堂款紫砂器多为道光、咸丰年间,作品均由高手,如杨彭年、申锡、吉安、邵友廷等制作,工艺上乘。

也代表载铨的审美情趣,具有宫廷御用之风,是传之久远的珍贵文物。

吉安款行有恒堂 板花诗文石瓢壶

有疑议

这些紫砂器,器身一般刻有“行有恒堂主人制”或“行有恒堂主人珤用”等铭,有的加“定邸清赏”方章,器底多为“行有恒堂”篆书款。

故宫博物院藏有11件行有恒堂款紫砂器物。

不仅是壶,行有恒堂的瓶、碗、盏等各式紫砂器皿,皆是精美绝伦,非常具有特点。

清道光 行有恒堂款紫砂内挂釉

外刻梅花纹斗笠碗

这件“行有恒堂”款紫砂碗圆腹、开口大,底部小,碗口刻有回字纹装饰。泥质细腻,腹部环刻梅花数枝,刀笔老辣,游刃有余。

梅丛之中镌刻有楷书“行有恒堂主人珤(宝)用”。

无论从刻工、形制、款识等各方面而言,这件紫砂碗都是一件难得的有皇家气息的“行有恒堂”佳品,值得收藏家的关注和重视。

行有恒堂 段泥盘

以梅花为形,盘内施白釉,外壁以段泥为地,泥质细腻,腹部环刻梅花数枝,所刻梅花或繁枝密蕊,或秀雅含羞。朵朵有神,却各不相同。

行有恒堂

大红袍刻梅花碗

行有恒堂 紫砂盖碗

世德堂

世德堂为清代堂号,为私家烧藏的标记,其制订人有达官贵人、文人士大夫和少数名工巧匠。

此居宅位于苏州同里,建于清道光年间,为曹氏旧居,曹氏世代书香,世德堂便以取祖辈德行,代代相承之意而命名。

此堂占地1300余平方米,前后共五进,计69间,坐北朝南,为我苏州同里古镇名宅之一。

世德堂款平盖朱泥桑扁壶

此壶泥质精纯润泽,红橙和煦,艳而不俗。壶身作上侈下敛的溜肩桶形,又称桑扁式,盛行于乾隆一朝。

短颈平盖,壶钮形似壶身,管状直壶流似曲非曲,微微向上翘起,乃点睛之笔。

世德堂朱泥平盖桑扁壶

壶把上弧下收,外平内圆,更显生动,充满张力。此壶造型匀整秀雅,饱满有神,工艺精妙,器形材质皆佳。

世德堂朱泥扁灯壶

此件朱泥壶泥质细腻,色泽朱红,为扁灯款,直流环把,配以圆钮,壶嘴微微向上翘起,为壶平添了一份可爱。

壶型虽小,色式俱佳,制作精致,后世水平壶便是其演化而来。

清代高德钟壶

此壶泥料优质,造型沉稳,气质大方,乃是古代的精品之作,底款则是为世德堂。

世德堂款直流德钟壶

此壶为紫泥款,泥质细润,窑火得宜,呈紫红色,高顶钮,高德钟一直以来就极为经典,从清初至今都有传世之作,其中不乏大师经典佳品,此壶古朴雅致,容量适宜。

世德堂款紫泥印包壶

此壶形以紫泥制成,呈栗红色,古穆朴雅。壶体成正方形,壶盖至壶身上部以线条勾勒出包袱褶皱,截嵌盖与壶身布满的包袱褶皱合为一体,左右两边对置亦可吻合。钮作布结状,弯折嘴,方执把,舒展而有力。

清中期 世德堂款 三镶玉 锡包壶

澹然斋

澹然斋,为清代乾隆时期盛行之款识,也是皇亲贵族喜爱的紫砂堂名。定制壶时一般不须制作者刻印名款,只用“澹然斋”款。

澹然斋款宫灯壶(汪寅仙配盖)

平盖直颈,壶身耳把自颈边水平推出,收于下腹,如银钩蓄劲欲出,与传统耳把大相径庭。

壶身泥绘作秋江晚渡图,秋雁于归,江边老者待渡,小船徐徐临近,画工细腻,布局安排合理。底钤“澹然斋”篆书方印。

盖为汪寅仙大师配制,盖内钤“汪”“寅仙”“寅仙”3个章款,盖墙钤“壬辰年寅仙配盖”。

澹然斋制炉均釉汉方壶

此壶为高身扁四方形。腹略鼓、虚盖、二弯扁方嘴,扁浑方桥钮及弯执把。

紫砂内胎,通体施浅蓝色炉钧釉,釉色光泽涵蕴,典雅清幽,器形线条简练,端庄古雅,是历代宫廷之爱物。

据《中国紫砂》载:“炉均,宜兴当地称画彩釉、上满釉,创始于清雍正,一度盛行于嘉道。在烧过的紫砂壶上用釉彩绘或满身挂釉,再以800度低温第二次烧成。是受瓷器的釉上彩工艺影响。”

澹然斋汉方壶

紫砂汉方壶的名称,最早见于《阳羡茗壶系》(明·周高起)之名家:徐友泉、名士 衡,予尝博考厥制,有汉方、扁觯、小云雷;又之雅流:邵文金,仿时大汉方独绝,今尚寿。

而《阳羡名陶录》(清·吴骞),则载有吴骞自作“叔未解元得时大彬汉方壶,诗来属和”,惜未见传器。

澹然斋 如意盖莲子壶

清·乾隆 “澹然斋”款高灯朱泥壶

“澹然斋”为清代乾隆时期盛行之款识,也是皇亲贵族喜爱的紫砂堂名。定制壶时一般不须制作者刻印名款,只用“澹然斋”款。

此壶乃出土器,底圈足印有“澹然斋”三字阳文篆体印,壶式为高灯形,无论从泥料还是做工都极为讲究,其点、线、面处理得清晰流畅,明针到位,真正达到了形、气、神、贯穿一体。

清乾隆 澹然斋款加彩六方宫灯壶

紫砂材质细密,器形呈高六方,平正中见灵巧,所有块面转折流畅柔和,将直线与弧线巧妙转折,使之方中寓圆,创造了优雅而悦目的造型。

壶身施以粉彩花卉,色彩秀雅迷人,气韵生动,顿觉远离都市尘嚣之感,令人思绪飞扬,千古之幽怀涤荡心胸,久久不能平息,这是艺术的无限魅力。

壶肩、壶颈、壶盖及壶足处皆施彩釉,有蓝、绿、黄、红、白、等釉色,围绕一圈,色彩明快,冲和壶身淡雅之味,媚而不俗,雅中显贵。

整件茶壶色泽深沉,造型清新,绘图秀美,颇显文雅之气,实属收藏把玩佳品。壶底钤印“澹然斋印”。

清·乾隆 “澹然斋印”款如意满彩汉方壶

据史料记载及所见“澹然斋”壶的款识综合来看有三字款和四字款两种,三字款为“澹然斋” 篆书阳文方印,四字款为“澹然斋印”篆书阳文圆印。

所见传世器物来看,“澹然斋”多见于清早期满釉汉方壶,这也是皇亲贵族、达官贵人偏爱的紫砂堂名。

2006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专题中,此壶为此专题展出的三把紫砂古壶之一。

清德堂

据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载,“清德堂”为清初著名文物鉴藏大家宋荦,游宜兴时所定制之堂号。宋荦(1634-1713),字牧仲,号漫堂,又号津山人,晚号西陂老人。

博学嗜古,工诗词古文,与王士祯齐名。善水墨兰竹,超妙工致。精鉴赏,收藏名迹甚富,爱好壶艺。

乾隆 清德堂如意钮圆壶

此壶紫泥为胎,泥色褐红。圆肩,鼓腹饱满,口沿起双圈线,平盖上置如意型壶钮,整器通体光素,器物表面点点颗粒显现,光素简约,古朴拙雅。

清 清德堂德钟壶

《阳羡砂壶图考》记载:“砂壶传器,有‘清德堂’篆印者,想必为宋荦游宜时所定制。

“清德堂”款紫砂器物常常出现于各类出版物、藏馆中,紫金城博物馆有多把清德堂制加彩壶,此件德鈡壶虽然光素无纹,并无施彩,但整体仅通过线条的变化来体现壶器之美,也亦非一般功手所能制之。

清德堂款段泥三足乳鼎壶

此紫泥为段泥料。乳鼎壶为曼生经典壶式,以三乳丁状圆足而名。

曼生式壶,造型有分高身扁身,尝见有两种壶铭:“吾爱吾鼎,强食强饮(香蘅底款)”;“台鼎之光,寿如张苍。曼生作乳鼎铭”。旧称三公为台鼎,《后汉书》:“公出自宗室,位登台鼎。”张苍,享年105岁,汉阳武人。故此二句有封侯祝寿之意。

此件壶身刻铭“台鼎之光,寿如张苍。曼生”。底钤钤有印章“清德堂”,此壶为文人互赠之茗具。

清中期 清德堂款紫泥平盖莲子壶

此壶线条饱满,雍容大度。造工颇精,钮座、盖沿、壶颈等细处线面修饰讲究。壶底圈足与壶内修刮工艺亦佳,盖内处理尤见平整利落,内外气孔端正,壶流腴美坚挺,尤为精妙。

众见同款壶式中皆为硕大无比,此壶之容量实为罕见。此壶底钤有“清德堂”方章,此款妙趣之处在于书籍上多次记录,但基本无一个同为一章,却风格相近,数量或出十枚,起因为何?或为专属堂号?或为作坊行为?值得深究。

清德堂款 美人肩壶

清德堂款扁圆壶

清德堂制紫泥古莲子式壶

清德堂款碗灯壶

愙斋

愙(kè)斋,吴大澄(1835-1902)晚年所用号,江苏吴县人,吴湖帆祖父。其人曾任广东、湖南巡抚,为晚清著名收藏家,所藏金石、书画甚丰。

吴大澄嗜好紫砂,曾专门延请各路紫砂名手为其制壶,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黄玉麟与俞国良。

愙斋款俞国良制段泥诗文传炉壶

愙斋款俞国良制觚棱提梁壶

愙斋款、俞国良制东溪刻紫泥觚棱壶

愙斋款赵松亭制并刻紫泥汉君壶

清末 愙斋款段泥石瓢壶(吴大徽定制)

此壶乃晚清名仕吴大瀓订制茗壶,壶身刻铭“一瓢细酌邀桐君,乙未初冬东溪作。”东溪即晚清名工赵松亭。

清末民国 俞国良制东溪刻

愙斋款紫泥碗灯壶

此壶选上等紫泥制成,质地细密,包浆莹润,制式古朴典雅,壶身呈圆形,二弯短流缓缓胥出,弧形压盖与壶口上下吻合,圆扁壶钮、高挑圈把皆圆润协调。

壶身由光绪陶刻高手东溪刻“试泉”二字,并作铭。壶肩部镌刻定制人及受赠人名款,反 面刻绘清供图。壶盖内钤印“国良”二字,壶底钤印“愙斋”方章。

清晚期 愙斋款、俞国良制东溪刻

紫泥大口井栏壶

观此件圆壶,形制特殊,其作大口井栏式,壶盖微拱,其上圆钮大小适手,便于把持。壶身包浆厚实,由晚清陶刻名家东溪刻“满腹烟山,真味贮来应饱”十字于正面,笔走龙蛇,极为潇洒。

此句应出自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吴锡麟所编着的《有正味斋词集》一书,从字面上理解,大有一番豪饮之情,此处巧妙的题用,极为应景,亦抒发了作者美好的文人情怀。

清晚期 俞国良制

愙斋款段泥三叉提梁壶

此壶取材段泥,栗色如古金铁,砂质隐现。直嘴,桥钮,三叉提梁,整器气势古穆宏大。壶身由东溪镌刻铭文,盖内“国良”款,壶底“愙斋”阳文方印,可知为吴大澄订制之物。

即使距今已历经百年,艺精品优的清代紫砂五大堂号,仍然是众多藏家所交口称赞的艺术名堂。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