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拾柒的十七
编辑丨3号探秘人
前言:
她被观众称为“铁面美人”。
是唯一敢叫撒贝宁“猴子”的人,可撒贝宁却视她为恩人。
她就是被誉为央视“拼命三娘”的主持人肖晓琳。
可一切始终抵不过命运,肖晓琳退休5个月就在美国去世。
她的25字遗言更是令人心痛!
那么肖晓琳到底说了什么,和撒贝宁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011999年,深受全国各地观众喜爱的普法栏目——《今日说法》横空出世。
现在看到《今日说法》人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央视名嘴”小撒。
撒贝宁的主持风格总是给人一种很强的代入感。
但却鲜有人知道,撒贝宁之所以有此成就,全部得益于肖晓琳的提拔。
他的风趣诙谐为《今日书法》栏目增添了很多的活力。
正因如此,从开播至今已经有了20多年,热度仍然不减当年。
如果不是肖晓琳,恐怕撒贝宁还要在央视熬上好多年才能声名远扬。
在大学时,撒贝宁就是出了名地“不正经”,专门搞怪,仿佛“搞笑”二字就刻在了额头。
他的样子让面试官觉得根本不适合主持普法类节目,反倒适合娱乐综艺。
而当时的《今日说法》栏目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档法制专题报道栏目。
不出所料撒贝宁遭到了全票反对。
“老师您好,我是来参加这次面试的撒贝宁”
可是这撒贝宁面黄肌瘦的样子,肖晓琳开玩笑:
“这一只猴子是你们谁招进来的?”
撒贝宁却笑了,然后说
“没办法,我们的学校都没有人才了,只能由我出马了”。
一番不正经的玩笑,肖晓琳却觉得他不怯场,倒是有几分主持人的样子。
肖晓琳力排众议,因为她看到了撒贝宁的另一面。
自从撒贝宁主持《今日说法》后,收视率也稳步上升。
风趣幽默而不失专业,每一个故事都让他描绘得生动形象。
央视因此也决定重点培养撒贝宁。
所以说,要是没有肖晓琳的慧眼识珠,就没有今天的撒贝宁。
千里马也需要伯乐,撒贝宁的伯乐就是肖晓琳。
是她一手提拔了这个当时还是北大学生的撒贝宁。
并将自己一身的本领全部传授给这个“关门弟子”。
要说肖晓琳为什么选择他,大概就是在小撒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吧。
02肖晓琳出生在一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学老师。
她小时候的愿望就是长大和父母一样当个人人敬仰的老师。
父母的高智商成功遗传给了女儿。
肖晓琳学习不用操心不说,从小到大都是学霸。
虽是好学生,她却不是那种故步自封的孩子。
在上初中前,她的愿望都没变过。
为了保持自己的排名她一刻都不敢懈怠。
生怕自己停下来就会被别人赶上,学习的压力让她三年时间都没有任何娱乐。
唯一让她感到放松并身心愉悦的,就是课间的学校广播。
渐渐地,她爱上了给她带来快乐的广播。
最后她如愿只报考了一所大学:北京广播学院这一所大学。
上大学后的肖晓琳最头疼的就是自己的口音。
为了把普通话练得字正腔圆,她每天比军训还规律。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很快就成为了班里的第一名。
由于成绩优异,肖晓琳还得到了动画片《铁臂阿童木》配音的机会。
大学毕业后,她以专业课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央视邀请。
离梦想只有一步之遥,她却退缩了。
肖晓琳是家里的独生女,眼看父母逐渐老去。
在她眼里,照顾父母比事业更加重要。
于是,她带着遗憾进入到了长沙市人民广播电视台。
也成了第一批播音员。
可烦恼也随之而来。
每天在父母跟前,父母却“犯了愁”。
年纪越来越大,肖晓琳却没有恋爱的意思。
父母便开始催促女儿考虑人生大事。
其实肖晓琳心里早就有了心上人。
那就是跟自己从小到大地青梅竹马。
两家不仅知根知底还门当户对,两人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两人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丈夫用心照顾家庭和老人让她没有后顾之忧,肖晓琳也放心闯荡事业。
在丈夫的鼓励下,肖晓琳准备重新“进攻”央视。
03肖晓琳为了提升自己攻读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新闻系。
央视十分看重她的能力,直接跨过实习,成为了一名独立主持人。
《观众与思考》是大家认识她的第一档节目。
也是这个节目,肖晓琳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她发现大众对法律意识太薄弱。
如果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不是就能减少问题的发生呢。
说干就干,于是才有了这档家喻户晓的《今日说法》。
节目是办起来了,问题随之而来。
一个人的精力确实有限。
肖晓琳儿子曾抱怨:妈妈在电视上的时间甚至比在家的时间还要多。
自己是主持人又是制作人,幕前幕后都需要亲自上阵。
身体逐渐吃不消的肖晓琳,此时不得不需要一个新的同事来帮助一起。
于是就有了我们后来津津乐道的《今日说法》。
而肖晓琳终于能够退居幕后,把舞台留给年轻人。
可天有不测风云。
2017年为央视节目操劳半生的肖晓琳终于是迎来了退休生活。
一家人为她光荣退休而感到高兴。
刚来到美国不久,肖晓琳就感觉到了不对劲。
年轻的时候,为了工作,肖晓琳忙起来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加上经常熬夜,导致身体的各个机能都出现了问题。
去医院确诊了直肠癌。
2017年6月,刚退休5个月。
还没来得及跟家人出去旅行,肖晓琳就病逝了,享年55岁。
在临终前,她留下了遗言。
“要以我为例子宣传,不要忽视健康,你们健康我就在,感谢你们!”
在场人都泪目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发现一个现象现在一些搞传媒的,大都向往西方,是不是我们大学教育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