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超前教育”不可取,会破坏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孩子的思维灵活性,甚至会直接导致孩子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就不需要识字。
一位小学的校长就曾经表示,孩子在上小学之前,至少要认识700个汉字,最好能够达到1000以上的识字量。
而在学龄前儿童的识字方面,很多人会产生一些认识误区,这些一定要避免。
学龄前儿童识字易陷入3个误区,家长避开
误区一:认为识字就只是认识字
很多家长对于识字这件事认知本身就出现了问题,觉得孩子识字就是认识某个字,看到这个字知道怎么读就行了,但其实真正的识字并不是这样。
孩子除了要会读之外,还需要知道这个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这个字可以用来干什么。
比如孩子认识一个“书”字,除了看到这个字之后能够读出来读音之外,还知道这个字指的就是书籍。
并且能够在基本的语言交流中使用到这个字的含义,就像“我要看书”,这才是真正的识字。
如果孩子看到这个字之后,只知道怎么读,那么根本不算是识字,并且还会给孩子带来很枯燥无味的感觉,同时孩子对于汉字的记忆效果也会很差。
因为没有逻辑关联的字符对于孩子来说,就需要死记硬背,而这样的结果就是记得慢但是忘得快。
误区二:认为识字需要通过正式的教学
识字的过程其实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只需要达到识字的目的即可。
但是,很多的家长却认为识字需要“教学仪式”,也就是说孩子在识字的时候,必须要进行传授行为,这才是真正的识字。
所以,很多家长期望孩子增加识字量的时候,往往会使用机械教学方式来教育孩子,比如拿着一些汉字书籍,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孩子识字。
这种正式的汉字教学行为,其实并不适合学龄前儿童,因为学龄前儿童属于形象思维,汉字字符的抽象化含义会让孩子较难理解。
所以,孩子在制式教育之下,很可能会产生对学习的厌烦心理,从而导致孩子不爱学习,抵触学习。这其实就是国家禁止超前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误区三:认为孩子识字越多越聪明
很多家长将孩子“知道的多”与“聪明”划等号,而建立在这种思维之上的家长,就会拼命地教孩子识字,甚至不惜采用高压的方式来逼迫孩子学习。
这就会让孩子产生极大的负面情绪,而由于负面情绪来自于识字,孩子就会对识字产生极大的否定心理,从而拒绝学习。
如何快速又高效提高学龄前儿童的识字量?这3个因素是关键
✔兴趣因素
学龄前儿童其实在培养任何能力的时候,我们都需要首先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因素。
这是因为在感兴趣的状态下,孩子的内驱力是最强的,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就会很高,会秉承着一种“我可以”、“我必须可以”的状态来进行主动学习的。
在这种状态下,孩子不会产生任何的负面情绪,只会感到迫不及待与激动,身体的神经系统也会随之活跃,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内容质量
学习识字所使用的认知对象,一定要具备较高的质量,比如说汉字的准确性、较高的辨识度、详细地应用词汇和解释等等。
内容的质量越全面、正确,那么孩子在识字的时候就会拥有越高的效率。
✔持续性
中国的汉字千千万,并且孩子识字之后,也需要不断地练习、使用和巩固。
所以,识字的方式必须具备持续性,孩子会长期地对这种识字方式产生兴趣,并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会“三分钟热度”。
结语
想让学龄前儿童识字,超前学习不可取,所以,家长一定要采用正确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识字,激发孩子的识字主动性,这样孩子才能够快乐识字,才能在上了小学之后展现出更好的成绩,且不会因为识字而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