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绍兴人床上什么物件让游客一头雾水

心如阳光璀 2025-02-21 16:10:03

《寻访鲁迅故里的秋夜》"这个竹制的长条是什么?"我指着床上那个奇特的物件问向一旁的文化讲解员。"这是绍兴人睡觉用的凉枕,当地人称之为'竹荫子'。夏天躺在上面,能让脑袋保持凉爽。"讲解员笑着解释道。

这是我第二次造访绍兴鲁迅故居。十年前第一次来访时的记忆早已模糊,只依稀记得在MSN空间里写过一篇游记。如今故地重游,选择了一个秋夜,想要寻找那位文豪笔下描绘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现在是最佳游览时间。"同行的老王说,"黄昏的光线最适合体会老宅的韵味。"

从新昌驱车两小时抵达绍兴时,已是下午五点。匆忙放置行李后,我们决定先觅食。打开大众点评,一家名为"寻宝记"的绍兴菜馆跃入眼帘。推开店门,浓郁的江南风味扑面而来。店内食客已不少,我们要了几个特色菜:绍兴醉鸡、臭豆腐、霉千张、肉饼炖蛋和干锅茶树菇腐竹。一壶绍兴黄酒下肚,耳边响起悠扬的越剧唱腔,仿佛穿越回了旧时光。

"知道周家为什么会衰败吗?"老王放下筷子,开始讲述起鲁迅家族的故事。"祖父科场舞弊,父亲重病不起。"我接过话头,"在《呐喊》里,鲁迅写到自己四岁时就要在质铺和药店间奔波。"

"没错。"老王叹息道,"家道中落的经历,让他看透了人情冷暖。这或许就是他后来笔锋如刀,直指社会阴暗面的原因。"

用过晚饭,我们来到鲁迅故居。虽然已是晚上七点,前来参观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景区工作人员耐心地为每位游客办理预约登记,检查证件。穿过幽深的庭院,我们来到了周家新台门。在绍兴,这样的大户人家都被称为"台门"。昔日显赫的周家,也曾是当地数一数二的望族。

"看,这就是鲁迅的卧房。"老王指着一间陈设简朴的房间说。顺着长廊往前,便是文学作品中常常提到的百草园。秋夜的凉风拂过,园中的蔬菜在月光下泛着青绿色的光泽。那口老井虽然已经加了保护框架,但仍能唤起人们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的回忆。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我轻声念着文中的句子。"别忘了墙根下的美女蛇。"老王打趣道,"这是用来吓唬顽皮孩子的。"

沿着东边的石桥走去,三味书屋就在眼前。"你知道为什么叫'三味书屋'吗?"老王又开始考校我。"是因为读书的三种滋味:读经如稻粱,读史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如醯醢。"我答道。"还有一种说法。"老王补充道,"寿先生认为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走进教室,我们看到了鲁迅当年用过的课桌,上面据说还刻着一个"早"字,是他因迟到受罚后的警示。夜幕低垂,景区即将关闭。我们漫步在鲁迅中路上,路边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在咸亨酒店门口,一个"孔乙己"造型的雕塑伫立,墙上挂着永不消除的欠账牌。远处传来越剧《梁祝》的唱段:"清清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空灵的曲调在秋夜里回荡。一个秋夜,重访鲁迅故里。在百草园的月光下,在三味书屋的课桌旁,仿佛看到了那个顽童成长为文学巨匠的身影。时光流转,物是人非,但先生留下的文字与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文学的星空之中。绍兴古城的街巷,诉说着悠远的往事,而我们只是这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过客,聆听着时光的絮语,感受着文化的馈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