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黄昏,香港浅水湾的晚风轻轻吹过维港。97岁的李兆基静静坐在窗前,孙子用平板播放着恒基最新楼盘的3D效果图。老人望着屏幕里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嘴角微微上扬,轻声说:"间屋(房子)设计得极好。"话音刚落,这位缔造了万亿地产帝国的"四叔",永远闭上了眼睛。

你可能不知道,这位亚洲前首富的童年,是在顺德金铺的铜臭味里度过的。6岁学做生意,12岁独掌金铺,他靠一手"看金识色"的绝活,成了当地有名的"神童"。但更让人破防的,是抗战时期那碗救命的粥——逃难路上,一位好心人分了他半碗稀饭,多年后他成立慈善基金,悄悄给老家孤寡老人送饭送钱,却要求"不准登报,不准刻碑"。
从1000元闯香江到坐拥5000亿资产,李兆基的传奇里没有运气二字。1958年,他首创"分层出售、分期付款"模式,把房子拆成白菜价卖给普通人;1997年金融风暴,他抵押私人资产保住员工饭碗,自己却一夜白头;2003年非典期间,他以"跳楼价"拿下九龙塘地块,疫情后建成每平米百万的豪宅。有人问他秘诀,他指了指办公室那盏30年没换的老台灯:"做生意要像点煤油灯,省着点,但亮得久"。

2019年退休仪式上,91岁的他突然转身向全场高管鞠躬:"我这一世最威水的,不是赚过几多钱,是带着你们这群兄弟。"台下西装革履的富豪们,红着眼睛鼓掌。更鲜为人知的是,他给孙子取名"智信、智仁、智勇",用18亿成立教育基金,说:"钱是流动的,但知识要扎根本土。"李兆基的书房里,一直挂着顺德老宅的水墨画,画角题着"顺时不骄,逆时不馁"。从战乱年代揣着千元逃港的少年,到见证香港从渔村到国际金融中心的传奇商人,他的一生就像那栋中环国际金融中心——既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如今维港的灯火依旧璀璨,但那个永远穿着灰色西装、手持雪茄点评地皮的老人,终究走进了历史。

"四叔"走了,但他留下的不仅是摩天大楼,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腾:既有搏击风浪的狠劲,也有润物无声的温情。正如他常说的:"土地不会骗人,人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