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
海陵大堤、海陵岛大桥
如“卧波长龙”逶迤于海面粼光处
车流穿行其中
四方游客纷至沓来
领略独特的海岛风光
曾几何时,海陵岛孤悬海上,群众出行全靠船渡。勤劳勇敢的阳江人民肩挑手抬,让一道长堤卧碧波,为海岛打开发展的黄金通道。
60多年过去,当年敢于战天斗地、誓将天堑变通途的勇敢和豪情,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漠阳儿女。
从封闭的山沟到四通八达的路网,从一片滩涂到万吨巨轮穿梭的现代化港口,从摇摇晃晃的小木桥到一座座跨海大桥,从“用双脚丈量”到即将实现“县县通高铁”……
新中国成立以来
阳江人民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现实
以路网之变、交通格局之变
奏响漠阳大地的时代巨变
一道长堤接翠微
昔日孤岛变热岛
▼
国庆假期将至,海陵岛的主要道路挂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与蓝天碧海、绿树红花交相辉映,构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然而,谁能想到,这座有着“东方夏威夷”之称的海岛,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只是一座四面环海的孤岛,历来旱患频仍,更谈不上发展生产。
“那时候,我们想从海陵到阳江,只有卷起裤腿、提着鞋子搭渡船。”海陵那洋村民、97岁高龄的陈荣达老人说。
1958年,时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到海陵岛视察,岛上闭塞的交通状况,引起了他的关注。
陶铸的《访海陵岛》在《南方日报》刊登 图片由阳江漆器小刀豆豉博物馆提供
“且喜望天勤水利,更惊穷垌养鱼肥;千斤粮产期明日,一道长堤接翠微……”这是陶铸首访海陵岛作的诗,也就是这一次,陶铸代表省里作出了建设海陵岛大堤的决定。
抚今追昔,方觉来路之多艰。
1958年12月,海陵大堤正式施工。
陈荣达回忆,那时修堤条件异常艰苦,基本靠人力肩挑手提运送土石。但群众热情高涨,数千人日夜奋战,吃住都在工地。
尽管如此,建设速度还是不理想。更让人着急的是,经常前一天修筑好一点海堤,半夜就被潮水冲走。为此大家想了很多办法:家家户户出木板,做成手推车运泥;把装有石头的旧船投入水中,再进行修筑,防止被潮水冲掉……
历经8年奋战,1966年7月1日,长达4625米的海陵大堤终于正式通车。“一道长堤接翠微”变成现实。
建市前的海陵大堤
“天高海阔水茫茫,一道长堤锁浪狂。风雨惊心成历史,往来如意谱诗章……”回忆起通车时人民欢呼雀跃的场景,陈荣达不禁吟唱起来。
大堤开辟了海陵连接世界的通道,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进岛游客越来越多,1986年,海陵岛开始开发大角湾风景名胜区,发展旅游经济。
“90年代开始,海陵岛掀起投资热潮,建起了第一家功能齐全的酒店,大角湾景区也逐步开发水上项目。”大角湾景区副总经理梁希敏在海陵岛工作30余年,见证了海陵岛的变化。
2007年12月,“南海Ⅰ号”“安家”广东海丝馆,更增加了海陵岛的知名度和历史文化内涵。
随后几年,海陵岛以大手笔改造海滨路、旅游大道等主要道路,引入一批旅游地产项目,面貌焕然一新。
因应发展需要,2014年,海陵大堤由双向两车道扩展至双向四车道。
2016年,阳江人民再次向大海发起挑战,历时4年,于2020年建成海陵岛大桥。海陵岛再添出入要道。
“2001年,大角湾景区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5年,大角湾海上丝路旅游区晋升5A级。海陵旅游业发展迈入快车道,高峰时年接待游客人次突破千万,带动了全市滨海旅游的发展。”梁希敏说。
◀1987▶
◀2009▶
◀2012▶
◀2017▶
◀2024▶
对于老百姓来说,“要想富,先修路”这最朴素的愿望也得到了实现。
“以前运珍珠马蹄到市区要一两小时,现在高铁通了,高速多了,我们的珍珠马蹄卖到了北京!”海陵田中宝蔬菜种植农业合作社理事长曾昭勇说。
时至今日,海陵大堤已与海陵岛血脉相连,而当年破海筑堤的大无畏精神,也成为了阳江交通事业实现一次又一次跨越的动力。
茫茫沧海建大港
滩涂崛起产业城
▼
9月26日,嘹亮的汽笛响起,一艘国际货轮满载不锈钢产品,缓缓驶出阳江港保丰码头,通过海运出口至欧洲。
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地处南海之滨,阳江拥有绵长海岸线、天然港湾和大片海滩。然而,早期阳江的商港只有石觉头和北津两个内河小港。
改革开放初期,阳江人就酝酿兴建深水海港,但因经济条件有限而搁置。直至1988年阳江撤县建市,市委市政府下足决心,把建设深水海港摆上议程。
1989年12月,阳江港建设工程动工。历经三年建设,两个万吨级通用码头及其配套设施建成并投入运作,并成为对外开放一类口岸,结束了阳江徒有400多公里海岸线而无深水港的局面。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阳江港建设现场
“当年,这里是一片滩涂,周边也都是汪洋大海。”翻开港口工业园规划图,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司徒奕彪感触颇深。他亲历了阳江港从一湾海水到码头林立。
起初,通往港区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工作人员前往施工现场往往要绕道两三个小时。为了方便工作,指挥部在吉树村租了一栋民房,供工作人员吃住。“没路、没水、没电,工作条件很艰苦,但大家却干劲满满。”司徒奕彪回忆。
“那时施工设备简陋,砂石、钢筋水泥等物资也非常紧缺。大家每天坐着渔船到附近的山头找砂石,再利用涨潮把船开进浅滩,把石头抛到指定位置,一点一点垒起码头岸壁。”司徒奕彪记忆犹新,高峰时上百条渔船在海上穿梭。
“通港那天,当广州海运局红旗160号轮驶入港口时,我们所有人都很兴奋,大家都没见过那么大的船。”司徒奕彪笑着说。
2007年1月2日,国际邮轮“勇士号”停靠阳江港,国外乘客游览阳江港
2009年8月26日,阳阳铁路通车仪式在阳江港举行
2017年12月24日,满载集装箱的“建功288”号货轮停靠在阳江港6号码头
近年来,围绕打造亿吨大港目标,阳江港建设按下了“加速键”,已建成生产性泊位23个,建成10万吨级进港航道,2023年完成港口吞吐量达3686.86万吨。
建港,强产,兴城。
在阳江港的带动下,合金材料、海上风电、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集聚发展,广青金属、广青压延、甬金金属、宏旺实业4家超百亿企业接连诞生,合金材料迈入千亿级产业集群,高新区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我们选对了地方!”广东甬金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亮说,得益于高新区毗邻港口的优势,公司加强科研技术攻关和技改项目落地,目前每个月进出口货物达万吨以上,业务范围和生产能力实现双跃升。
“2009年,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不到50亿元,而去年达到了1347亿元。”司徒奕彪介绍。
从一片滩涂到深水良港,三十年间,阳江人用顽强奋斗创造了“沧海变桑田”,让大港之梦成为壮美现实。
一桥飞架连民心
经济腾飞添动力
▼
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
在辽阔的海面上,阳江港大桥如一条出海巨龙,气势磅礴。
一座能连接阳江港东西两岸的跨海大桥,是市区和阳西群众多年来的共同夙愿。
2020年6月,作为广东滨海旅游公路阳江海陵大堤至溪头段公路工程控制性工程,阳江港大桥全面动工建设。
这是一座智慧桥。
多个“首次”和“最”,突显了建桥之不易:阳江首座独塔双索面门式斜拉桥,阳江境内跨海最长、高度最高、单孔跨径最大的桥梁,运用当时省内最大型塔机进行吊装……
面对施工难度大、地理条件复杂等困难,建设者反复进行论证、多次优化施工方案,以创新技术、智能设备、精细管理推进施工,通过创新应用毫米级精定位方案、自主研发双向液压调节吊具、运用超大型塔吊、建立气象监测站等确保施工。
“阳江港大桥全长4777.2米,塔柱总高约相当于53层楼高。因主塔设计独特,钢混结构塔结构在国内较为罕见,其中钢混结合的T0节段重量达220吨。”项目工程技术部长葛世超介绍,桥塔安装时,大型塔吊起吊T0节段,在50米高空中进行52根“穿针”任务。在主桥合龙过程中,国内最大的浮吊船之一“长大海升号”成功起吊88米长的钢箱梁,在高空中合龙,完成了误差控制5毫米内的高难度目标。
2024年3月30日 阳江港大桥顺利合龙
这是一座民生桥。
阳江港大桥通车后,将极大提高阳江港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带动沿线产业发展,也将结束阳西溪头、上洋等镇到市区需绕行80公里的历史,车程有望缩短40分钟,大幅度改善数十万群众的出行。
“对于农产品运输也是利好消息!”上洋镇西瓜专业技术协会会长孙旭权说,以陆运为主的西瓜最怕路颠簸,村民和瓜农们都很期待大桥通车,通过跨海大桥将更鲜甜的瓜销往全国各地。
阳江港大桥,为阳江交通发展绘上了雄浑一笔,也是建设者“山高可攀、水深可涉”精神的鲜活印记。
“从过去的木桥,到钢筋混凝土桥、跨海大桥;从过去肩挑背扛、物资设备短缺,到如今机械化作业、建设技术大幅跃升,交通事业的发展令人赞叹。”与路桥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已退休的市公路局原总工程师钟扬有感叹。
不只是阳江港大桥。近年来,海陵岛大桥、开春高速大石田特大桥、北津港大桥等一个个桥梁项目接连落子,助力阳江经济社会发展阔步向前。
不止于桥梁。我市加快推进“交通融湾”,铁路建成总里程308.3公里,公路总里程10829.9公里,阳江机场选址获中国民用航空局批复,广湛高铁计划明年底通车,阳信高速阳江段加快建设,“机场+双高铁+高速路网+亿吨大港”交通格局加快形成,融湾入圈蹄疾步稳。
从海陵大堤、阳江港到阳江港大桥,30年一跨度,变的是,阳江交通建设从“有”向“好”、由“大”向“强”;不变的是,漠阳儿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豪情壮志。
长路当歌,大道通途。
在这片奋斗的热土,未来将有更多的“不可能”变为现实,去书写新的阳江故事。
来源丨阳江发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