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企销量暴跌,下阶段决战智驾,传统巨头还有机会追上吗?

虎狼说车啊 2025-02-17 16:18:44

一边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高歌猛进,一边是传统合资车企的哀鸿遍野。2024年,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可谓“冰火两重天”。本田、日产、丰田三大品牌的销量集体下滑:本田销量同比暴跌30.9%,跌至85.2万辆,创2014年以来新低;日产销量下滑12.2%,仅69.7万辆,为2008年后最低水平;丰田虽以177.6万辆保持领先,但同比跌幅也达6.9%。若将时间线拉长,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已从2020年的23.1%骤降至2024年的11.2%,近乎腰斩,而中国自主品牌份额则攀升至61%。

至于日系车企销量暴跌的两大原因其实大家心知肚明。一方面是新能源转型滞后,可以看到,日系车企在纯电领域的布局迟缓。2024年,本田、丰田、日产在华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不足2%,而比亚迪同期销量已达427万辆,同比增长41%。其次燃油车市场的萎缩也是重要一环,轩逸、雅阁等传统主力车型因价格战和智能化短板,被比亚迪秦PLUS、汉DM-i等车型全面压制。例如,轩逸2024年销量同比下滑8.96%,痛失中国轿车销冠。

在日系车企销量大跌,正在寻求如何绝地反击时,国内新能源车市场依旧在持续迭代,刚刚比亚迪已通过“技术普惠”策略,将智能驾驶推向大众市场,这不仅是日系车企措手不及,就连很多中国品牌车企也是有些不适应这样的变化。不过比亚迪这样的强势出手,也并非所有车企都可以做到。毕竟,2024年,比亚迪纯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54%,在日本市场甚至以2223辆超越丰田(2038辆)。而在这背后是 比亚迪依托垂直整合产业链,实现电池、电机、电控核心技术的自主化,成本控制能力远超对手。例如,秦PLUS起售价仅7.98万元,直接冲击日系紧凑型轿车市场。随后是比亚迪的DiPilot智驾系统与英伟达芯片的深度融合,天神之眼智驾系支持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功能,用户体验接近特斯拉FSD,但价格仅为后者的一半。 而从海鸥(微型车)到仰望(高端品牌),比亚迪覆盖全价格带,更形成“多点开花”的竞争格局。这些都是传统车企很难比拟的。

当然,面对危机,日系车企并未坐以待毙,而是通过三方面策略寻求突破,包括电动化提速。丰田计划2025年推出10款纯电SUV,并与比亚迪合作开发bZ3C等车型; 日产推出搭载高通8295芯片的纯电轿车N7,并启动“电弧计划”,承诺2026年前在华换新73%产品线;本田发布全新电动品牌“烨”,并计划2027年停售燃油车。与此同时,本田与日产曾探讨合并以整合资源,虽因股权分歧暂缓,但双方在智驾系统(如采用Momenta方案)、三电技术上的合作仍在推进。 重要的是,日系车企正开始“以中国需求定义产品”,例如,丰田铂智3X搭载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端到端”智驾系统,日产N7则针对中国路况优化了城市NOA功能。

然而,这些举措的成效尚不明朗。2024年,日系车企推出的新能源车型销量普遍低迷,本田e:NP2、日产N7等均未进入主流榜单。

日系车企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制造思维与新时代用户需求的脱节。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则得益于两大核心优势,包括全产业链掌控,从锂矿开采到芯片设计,中国车企通过垂直整合降低成本和风险。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蔚来的换电网络、宁德时代的超充技术,均构建了技术壁垒。其次是用户导向创新,中国车企以“软件定义汽车”为核心,通过OTA升级持续优化体验。例如,小鹏的城市NGP功能已覆盖52城,而丰田同类系统仅支持高速公路。

反观日系车企,其电动化转型仍受制于传统供应链(如依赖松下电池)和保守的产品策略(如过度重视混合动力)。

写在最后:追赶窗口期可能正在关闭。短期内,日系车企或可通过降价、合并、本土化合作稳住阵脚,但长期来看,其转型速度难以匹配中国市场的迭代节奏。比亚迪等品牌的成功,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用户需求深刻洞察的结果。当“全民智驾”成为标配,日系车企若无法打破“燃油车依赖症”,或将彻底沦为新能源浪潮的旁观者。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