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最浅处只有10米,为啥我国不填平,其实有更好的方案

豪心爱娱乐 2024-11-08 10:16:42

台湾与内陆仅仅只相隔着一条台湾海峡,而这条海峡并非是什么十万八千里远,更没有马里亚纳海沟那样深不见底,但却将两岸人民分隔两地,这么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乡愁飘荡在海峡之上。

有些人就提议了,我们何不直接把台湾海峡填平,让台湾从物理上一步回归祖国的怀抱?先不说这样的方案是否可行,但其实我国早就给出了最有效果的新方案。

从“黑水沟”到“乡愁湾”:台湾海峡的前世今生

台湾海峡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与台湾岛之间,连接东海和南海,总长约370公里。南端最宽处接近180公里,北端澎湖水道最窄,宽度约为130公里。

台湾海峡的水深分布极其不均匀,最浅处不到30米。东南部的内地坡则水深超过1,000米,平均水深也只有60米左右。

台湾海峡早期素有“黑水沟”之称,其因在于黑潮曾流经此地。这一称谓反映了当时其特殊的地理与海洋特征。所谓黑潮也就是日本暖流,黑潮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深蓝色的水流犹如墨色。别看台湾海峡看似不大,然而其风浪甚为汹涌。

许多来自闽、粤的移民渡过台湾海峡时,不慎发生海难,河洛与客家都有民谣《渡台悲歌》称偷渡乌水沟来台者“六死三留一回头”,也就是说,十人中竟有六人魂断台湾海峡,三人留于台湾,剩余一人因畏渡黑水沟而折返大陆。

当然,因黑潮之故,台湾海峡因而孕育了丰富的渔业资源。黑潮其实是太平洋西部的一股强大暖流,从菲律宾北上,沿台湾东部流向日本。

它经过台湾海峡东侧的水域,为该区域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和较高的水温,这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十分有利。黑潮不仅带来了大量的热带、亚热带鱼类,还提高了台湾海峡及其周边海域的鱼种多样性和渔业资源的丰富性。

台湾海峡的形成时间非常久远,大约在六亿年前的古生代晚期,台湾海峡一带出现了“台湾滩”,这是海峡中的最浅处。在冰河时期的晚期,在海水逐步回退和海平面显著降低的过程中,台湾海峡逐渐暴露成陆地,直接与中国大陆连接。

自第四纪冰河期始,随着海平面慢慢回升,台湾海峡便于此形成。

台湾海峡自古以来为两岸人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孕育了多样的海洋生态,渔业资源丰饶,千百年来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海峡两岸的渔民世世代代,在这片海域上生活与劳作,既连接了家园,也形成了文化的纽带。

然而,如今这片浅浅的海峡,却成为横亘在两岸之间的“厚障壁”,阻隔了许多人的团聚梦,饱含了无数人的思乡之情。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曾将这段情感形容为“一湾浅浅的海峡”,诉尽了两岸人民的思念与牵挂。

填平台湾海峡,技术够了,但真要这样做吗?

有人就在网上提议了,我国填海造陆的能力这么强,为何不把台湾海峡直接填平,这样就能从“物理层面”直接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个方案行不行,我们先来看看我国的填海造陆能力到底怎么样。

近年来,我国在南海和沿海地区,实施了多项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南海的美济岛填海工程和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填海工程就是其中的代表。

美济岛填海工程是我国在南海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通过填海造陆,美济岛的面积从原来的0.08平方公里扩大到5.52平方公里,成为南海最大的人工岛之一。

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是我国首个完全通过填海造陆建成的机场,填海规模达 20.87 平方公里,堪称宏伟的工程杰作。

此外,未来解决温州的土地紧缺问题,我国实施了至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工程——温州瓯飞工程。造陆总面积现已达 49 万亩(约 320 平方公里),如此广袤的新增陆地面积,为地区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广阔空间。

根据不完全统计,自1970年以来,我国通过填海造陆的方式,已累计扩展了约九千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相当于新加坡国土的3.5倍。整个台湾岛的面积仅为3.58万平方公里。

虽然从技术上来说,完全可以在台湾海峡填出一条通道,但能不能做到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是否有必要这样做。

从生态和资源的角度来看,台湾海峡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不仅滋养了两岸人民的生活,也支持着多样的海洋生态系统。

如果在此进行大规模填海造陆,必将破坏沿海的自然环境,改变海洋流向,影响鱼类迁徙和栖息地,导致严重的生态失衡。

这样的工程投入巨大且得不偿失。预估填出一条通道所需的资金和资源,可能会超过以往我国所有填海造陆投入的总和。工程施行进程内,或许会遭遇诸如地质欠稳定、施工艰难度高等诸般挑战。

0 阅读: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