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一纸文章,万千网民瞠目结舌,投入2万亿建2000所县城大学,你究竟在想什么?今天缪老师来反驳一下鞠建东教授的建议,要说的内容简单总结为48个字:教授建议洋洋洒洒、空中楼阁不切实际、混淆概念不清不楚、地域不同不能平均、高校数量已然不少、大笔资金干点实事。
一、翻译教授长篇大论鞠建东,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他与研究中心的研究专员李思佳在2022年4月份的《清华金融评论》发表了一篇文章《县里办大学——产业升级与货币产业政策》。
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建议:每年拿出2万亿资金,推动全国2000所县办大学的建设。他的理由有:第一,我国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只有15%多一点,而美国超过60%;第二,我国的大学密度要低于发达国家;第三,我国的大学几乎都在大城市,县城级别几乎没有大学;第四,一个50万人口的县,至少需要一个大学来培养人才;第五,大学教育不应该是精英教育,而应该进一步普及。
我想说的是,第一,拿我国现阶段的情况直接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是不恰当的,我国的高等教育起点比较低,但普及率一直在提高,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第二,我国幅员辽阔,但大学的体量很大,所以大学密度低本就是正常现象;第三,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已经不是所谓的精英教育,从录取率上可以看得很清楚;第四,县城培养出人才,能够留得住吗?
我认为,作为顶尖大学的教授,不能使用较为单一的数据来说明时间跨度很长的问题。要实事求是,不能空谈误国。下面咱们先从人口说起,看看新建县城大学为什么不靠谱。
二、要谈大学先说人口建设了大学,总要有人来上大学吧?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新生规模已经超过1000万,其中本科超过440万。2021年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出生于2003年,那一年我国的人口出生数量接近1600万。也就是说出生于2003年的人,有62.5%接受了高等教育,有27.5%上了本科。
从2003年到2017年之间,我国每年的人口出生数字保持在1580万到1790万之间。也就是说按照现有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未来十几年内,我们每年可以保证让56%~63%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这个数字并不低。
从2018年开始,我们的人口出生数字连年下降,2018年仅有1500万多一点,2019年跌破1500万,2020年只有1200万出头,2021年仅有1000万出头。也就是说,如果现在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变,17年之后的2039年,只要2021年出生的人愿意,他们将100%接受高等教育。
作为顶尖大学的教授,要睁开眼睛看数据,做长远分析吧?现在开始新建大学,十几年之后这些大学就要被废弃了吗?你真的看不见,已经有很多高校出现招生困难了吗?
三、市县概念不可通用很多网友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西方高校很多建在乡村,而中国高校几乎全部都在城市”,连鞠建东教授也觉得我们县里的大学太少。可问题在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县和市,跟我们的县和市真的是同样的概念吗?当然不是。
在各大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排名榜首的麻省理工大学位于剑桥市,它距离波士顿不过20分钟车程。在北京,从天安门出发,开车跑30分钟还到不了位于北四环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更别说位于通州、丰台、昌平、大兴的高校聚集地了。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成都、西安这些规模比较大的城市也是一样的情况。
咱们耳熟能详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之中,距离大城市最远的耶鲁大学跟纽约相距100公里出头。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距离伦敦也就只有70多公里,差不多相当于从上海外滩跑到临港大学城的距离。
简单说,我们的“市”远非英美的“市”可比,他们的县里有大学,相当于我们的市郊有大学,不能拿来国外的行政区域套用在我国。作为顶尖大学的教授,应该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吧?况且,我们的县里没有大学,那是有客观原因的。
四、县有特色不能强求请睁开眼睛看一看中国高校的现状!有多少在非省会地级市办学的大学,正在一门心思想要搬到省会去办学。原因是什么?一个地级市可能既招不来很好的生源,也养不起很好的大学。想要办好大学,没有钱不行,没有政策不行,没有地方也不行,县里面办大学,最有优势的就是“地足够多”。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经济比较发达的县级市已经开始“养大学”了,以江苏为例,江阴有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太仓有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有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昆山有昆山杜克大学;常熟有常熟理工学院;宜兴有江南大学宜兴校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县级市,根本就没有能力去供养一所大学,即便是开设了大学,也没有足够的成熟的产业去留下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鞠建东教授是否知道,普普通通的县里有什么适合大学生从事的合适岗位?
如果你有制造业,就与企业一起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人才,产教一体。如果你有旅游业,就依托旅游业开展办学,为旅游业培养人才。产业与高校,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盲目倡导投入20000亿,建设2000所县城大学,靠什么产业来支撑?作为顶尖大学的教授,这个问题您考虑过吗?因地制宜,把决策权交给基层不好吗?
五、数量很多质量不够目前,中国已经有3000所高等院校,这个数字已经不低了,大学数量的增多,并不一定能带来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这一点,我们看看邻居印度就知道了。印度人口接近14亿,全国拥有大学超过8000所,是全世界高等院校数量最多的国家。但印度拿得出手的大学又有多少呢?
与此相比,美国人口3.3亿,拥有大学超过5000所,虽然不是全球高等院校数量最多的,但却是全球整体质量最高的。
我们的高等院校数量排在全球第三,毕业生数量每年已经超过1000万。与此同时,我们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看看考公务员、考教师编、考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就知道工作有多么不好找。
与此同时,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还缺乏高层次的人才。所谓的高层次的人才,并不是上过大学的学生,而是在某些领域可以独当一面的高端人才。由此可见,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让更多的学生走出校门就可以找到工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真正的高端人才。
六、资金宝贵干点实事谁家的钱也不是潮水冲上来的,把这些钱拿去支援中小企业不好吗?3000万中小企业和7000万个体工商户,为中国贡献了50%的税收,60%的GDP,75%的创新成果和80%的就业岗位。疫情之下,最难过的是他们,他们才是与民生关联最为紧密的人。掏钱办县城大学?算了吧。
谁家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把这些钱用于平衡养老金不好吗?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养老金差距甚大,城市与农村的退休金差距甚大,让人们的老年生活增加幸福感,让社会更安定不好吗?掏钱办县城大学?算了吧。
在我的眼里,鞠建东教授的“大学梦”终归是个梦,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如何判断学者的研究究竟是高屋建瓴还是空中楼阁?建县城大学能解决什么问题,会造成什么困难?办大学,究竟是质量重要还是数量重要?对这些问题,你怎么看?来评论区聊聊吧。
长按点赞,一键三连,鼓励我多多创作教育内容。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缪老师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