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战神”粟裕逝世,遗体前站着4位军队首长,他们是谁?

元珊看历史 2023-02-22 15:08:07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4年2月5日,在解放时期履立战功的“战神”粟裕因病医治无效离世,从1907—1984年,这位老人将自己生命中大部分的时间都献给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77年的生命中他用行动践行了对党和人民不忘初心的誓言和使命。

很多粟裕大将生前的老战友、老部下得知这一噩耗后纷纷前来参加粟裕的追悼会,为的就是再送这位老朋友最后一程。追悼会结束后,一张四人神情严肃围绕遗体默哀的照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那么这四人到底是谁?他们与粟裕又有何不同寻常的关系呢?

战火中历练的大将

90多年前的中国战火纷飞,年轻的粟裕为了国家独立民族富强义无反顾的投身到共产党救国救民的革命工作中。凭借着英勇无畏的闯劲和独特的军事指挥能力,粟裕算得上为数不多年少成名的共产党将领。

1937年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后,年仅30岁的粟裕就当上了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的司令员,自此开始,粟裕的“战神”称号也逐渐在战场上扬名立万。

1939年日军在受到八路军不同规模的游击袭击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反游击扫荡。为了破解战略上被日军围攻的困境,粟裕大胆制定战术,决定亲率一个团的兵力远程奔赴,打掉驻守安徽芜湖飞机场的守军。

如果取胜,此时只能被动挨打的新四军将一举获得更为主动的战略局面,不过风险与收益总是共同存在的。果不其然,粟裕的想法刚一提出就遭到了大多数同志的强烈反对。

一方面此次偷袭路途遥远,沿途都是深不可涉的河流和敌人重兵把守的山谷,另一方面飞机场处的官陡门据点易守难攻,如果贸然攻击很有可能遭遇对方强烈反击,半小时如果拿不下据点,很容易被日军的增援部队全部包围,最后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果。

不过此时粟裕心中却有另一番打算,“打仗嘛,总是有风险的,怕风险就不要作战了,敌人认为最安全的地方往往是最容易麻痹大意的。”粟裕的这一句话也彻底打消了大家的顾虑。

1月18日粟裕率领部队轻装简行,就在目标地点即将到达之时,粟裕却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前进的道路上有一条河拦住了第三团的前进路线,部队如果绕过河流走旱路需要多绕5公里路,但是此时第三团已急行近3天,今天更是连续9个小时没有休息,战士和军马早已疲惫不堪,更不用说战场上时间宝贵瞬息万变。

可如果走水陆很容易遭到对方海域拦截,如果天亮前赶不到作战计划还得推迟至少一天。关键时刻粟裕当机立断,陆行快马加鞭,在路上把延迟的时间追了回来,凌晨四点平安赶到官陡门附近的王石桥。

此时冬日夜色正蒙,凌冽的冷风把战士们的双颊吹得通红,随着粟裕的一声令下,枪炮声、爆炸声、冲锋号响做一团,还做着黄粱美梦的守卫部队没弄清楚什么事就被缴了械。

此次奇袭官陡门,粟裕率领的第三团以伤亡2人的极小代价,歼敌300余人,俘虏近100人,更为可贵的是此次战斗仅用时8分钟,等敌人增援部队赶到时,粟裕早就带着大部队和战利品撤退了,后来国民党第三战区还特意邀请粟裕对奇袭游击战进行宣传授课。

“战神”粟裕从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以来,大大小小的战斗经历了几百次,虽然算不上常胜将军,不过每次总能在战事焦灼的危急关头化险为夷,在八路军内部也有着临危不惧大心脏的名号,不过即使是“战神”也曾坦言,自己在解放战争中有过三次紧张,其中歼灭黄维兵团前夕更是让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1948年9月,随着济南战役步入尾声,粟裕向毛泽东提出应趁热打铁尽快发动淮海战役的建议,基于战略形式敌我力量的变化,粟裕给毛主席的电报中特意提到:“要以徐州为中心加快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决战。”按照主席稳妥发展不可冒进的指示下,粟裕率先包围了黄百韬的五个军,让国民党首尾不能相顾。虽然国民党增援部队陆续到达,但无奈整体军队气势不强,接连遭受了沉重火力攻击的黄百韬军团仅仅8天就缴了械,此次歼敌12万人也为夺取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黄百韬军被击败后,淮海战役进入到第二阶段,也就是粟裕口中说的“最紧张的一次战争”。在这场面对黄维的战役中,七天七夜内粟裕基本没吃没睡,前线紧张的局势让他不是在指挥部就是在电话旁的帆布行军床上,为的就是第一时间接到前线电话及时指挥战斗。

直到12月15日黄维兵团全部覆灭,粟裕才松了一口气,可也正是这次精神的高强度紧张让粟裕患上了美尼尔斯综合症,时不时的头晕头痛也伴随了他的后半生。

随着淮海战役、辽沈战役的大获全胜,人民解放军已首次在人数和军事装备上超过国民党军,为尽早实现解放全中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了物质基础。就连毛主席都说:“淮海战役就是一锅夹生饭,硬是让粟裕一口一口的吃了下去。”

授衔前的屡次谦让

1955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全党全军要实行军衔制,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贡献的军队将领进行表彰。此次授衔最为引人关注的还是元帅和将军的人选,在党内探讨粟裕的授衔问题时,毛主席率先发表了意见:“说起资历、威望、战功、德行,粟裕理应授元帅军衔,解放战争里哪个不晓得华东粟裕?”

面对主席的肯定与褒奖,粟裕却一再的做出谦让的态度,而这也不是粟裕第一次高风亮节了。有了战事粟裕总是第一个要求上战场打前线的,可一到论功行赏,粟裕却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处事态度。

粟裕的屡次推辞让毛主席也感慨万分:“我们军队里有些同志,打仗的时候连命都可以不要,可如今为了肩上多一颗星少一颗星闹得不可开交,有的天天哭丧着脸,有的还要跳楼,成什么样子!难得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元帅他可以不当,但是大将是必须要的,不光要受衔大将而且要是全军第一大将!”

1955年在庄严宏大的授衔仪式上,粟裕的名字在1603名将军中被第一个念出,周恩来总理为粟裕颁发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会场上的掌声久久不能平息。

粟裕的光辉形象远不止在授衔上的谦让,1958年粟裕曾被错误的扣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帽子,面对政治压力和不公正的待遇,粟裕泰然自若,体现了胸怀坦荡的高尚人格魅力。

一年后批判他走资本主义的彭老总被打成反党分子,有人建议粟裕把遭受不公正待遇一事提一提,可粟裕却说:“我绝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为个人利益服务,我相信几十年的革命奉献经得住党内考验!”这就是粟裕,一个个人理想与民族革命精神无比崇高的党内将军。

粟裕与四位老将军的最后影像

在因年迈重病等原因退出一线工作后,粟裕大将在自己生命的后期抓紧整理以往的战斗素材,希望30年前的这些宝贵经验能帮助新一代青年将军成长。

1984年1月25日,时年77岁的粟裕精神矍铄,仍在中组部举办的春节茶话会上同与会人员做了推心置腹的交谈,会议最后,粟裕同革命老同志们一一握手并互相勉励。可谁能想到,短短10天后,这位建国后的第一大将病情突然恶化,最终医治无效于2月5日离世。

尽管粟裕生前立下遗嘱,强调不要给自己开追悼会、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更不要给党和国家添麻烦,但许多老战友得知粟裕离世的消息后,还是不约而同的前来送这位老朋友最后一程。在这其中,杨尚昆、余秋里、杨得志、张爱萍四位开国元勋站立在粟裕将军的遗体前久久不能平息内心的悲痛。

时任军委常务副主席的杨尚昆在粟裕刚刚离世时就来吊唁,并向楚青(粟裕妻子)征求关于如何举办追悼仪式,楚青向杨尚昆转达了粟裕大将“死后不办追悼会,将骨灰撒在奋斗过的地方”的想法,虽然当时仍未完全给粟裕进行政治平反,但是军委副主席的态度仍然表明了军队内对粟裕大将的高度认可。

余秋里是当时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1955年授衔仪式中被评为开国中将,30年的时间里先后做过石油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的战争经历也颇为传奇,长征途中因为掩护战友撤退,在与敌人血战中受了重伤,后来不得不截肢,余秋里也成为开国将军中为数不多的独臂将军。新中国成立后,余秋里在经济、财经等领域担任要职,可以说这离不开他刻苦学习能吃苦的优秀品质。

余秋里和粟裕的交情并不深,为数不多的接触还是在人事调动上,当初因为中央安排粟裕的老部下陈丕显管政法工作,导致陈丕显和余秋里两人矛盾激化。粟裕对陈丕显的一句“服从组织安排,在哪里工作都是革命”,算是间接帮助余秋里完成了军政内部人事调动的工作。因为这一事余秋里还曾代表中央亲自上门拜访过粟裕,安抚老将军要安心养伤。

在这四人中,要说与粟裕交情最深的还得是杨得志,两个人不但是湖南老乡,就连参军时间、立功表现都不相上下,虽是朋友但两人合作机会却并不多。直到1978年,我国成立友好访问团外出访朝,两人才第一次有了共事的机会。

2年后,中共中央军委成立战史委员会,两人共同作为委员编辑素材帮助后人学习革命的光辉历程,可惜的是工作还未全部完成粟裕就先一步离开了人世。

这最后一位张爱萍将军是粟裕大将共事多年的老下属,两人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战友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华野司令员、副司令员搭档,枪林弹雨可谓是走过了几十年。

1954年粟裕担任总参谋长职务时,中央军委虽接连调配了11位副总参谋长配合粟裕工作,可长期坚持下来的也就只有张爱萍一人,那一段繁忙的工作也给张爱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着老首长忙碌的背影,张爱萍也不禁感叹道:“粟裕担任总参谋长的这段时间,可以算得上几十年来中国军队建设最辉煌的一段时间”。

在1958年粟裕受了不白之冤的错误批判后,别有用心之人要求三野将领张爱萍点评发言,此时张爱萍不顾自己安危,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主动找同为大将的黄克诚谈话,为老将军洗刷冤屈,足见张粟二人情深义厚。

“无私无畏何思己,一意一心仅奉公。将就帅辞风格显,名标青史贯长虹。”从一名红军长征时期的普通士兵成长为指挥上百万兵团作战的高级将领,这首诗可算是把粟裕一生的优秀品格描绘的淋漓尽致。优秀的作战能力兼具谦虚谨慎的为人处世性格态度,粟裕于公于私的高尚品质,才他在党内军内的评价持续走高。

粟裕死后,她的亲人遵照遗愿将骨灰撒在了福建、浙江等8个粟裕曾经战斗过、奋斗过的地方。粟裕的一生是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的随和,还是胸怀大局、待人以宽的淳朴,更是负重进取、壮心不已的坚毅,高风亮节的背后也正是代表着粟裕这一代开国将领舍生取义、不计回报的优秀品质。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0 阅读:60

元珊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