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生活叫“公园就在家门口”

中工网 2025-03-28 07:31:32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仕强

春日暖阳铺洒在大地上,粉色美人梅竞相盛放。一列和谐号动车飞速驶过,孩子们兴奋地数着车厢,大人们则忙着摆出各种姿势与列车合影。3月23日,本报记者在重庆两江新区木桃路口袋公园见到了“开往春天的列车”这一幕。这是重庆口袋公园建设的生动注脚。

口袋公园,是指利用城市中的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等,建设面向公众开放并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

近日,《重庆市2025年重点民生实事工作目标任务》正式印发,其中计划“新增建设100个口袋公园”。这是继2022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口袋公园建设目标后,连续4年将此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实事。

“小口袋”装满“大幸福”

“之前这里是一片荒废的边坡,现在成了大家喜爱的休闲娱乐地。”居住在木桃路口袋公园附近的66岁老人张明启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看着孙子和小伙伴们在滑梯上嬉戏玩耍。

重庆作为一座山环水绕的城市,因地形地貌的限制,许多边坡荒地长期闲置,逐渐成为废弃角落。这些地带不仅影响城市美观,还给周边居民生活带去困扰。为此,2022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更绿更美”,首次将口袋公园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实事清单。

“保留原有植被、梳理杂乱空间、增补功能设施,让每一寸土地发挥最大价值。”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公园管理处处长王皓敏介绍,通过“留、梳、增”策略,越来越多的边坡荒地变身为一个个小而美、小而精的口袋公园,市民群众推门见绿,移步入园,转角见美的愿景照进现实。

每天清晨,家住渝中区石油路街道的居民袁志慧都会到彭家花园口袋公园慢跑。她告诉记者,原来锻炼身体要坐两站公交车前往奥体中心,现在下楼就能活动,方便多了。

记者看到,彭家花园口袋公园利用地貌落差被打造成双层空间,上层铺设“活力蓝”跑道和“趣味彩虹”地面,下层则是中式窗花亭廊,巧妙的设计还吸引许多游客来拍照打卡。

据悉,截至2024年底,重庆全市建成并开放了100个口袋公园,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惠及市民群众80多万人。

“一园一品”破解千篇一律

“我们还积极探索‘公园+’多功能叠加的创新实践,让公园跳出‘几棵树、几块草坪、几张凳子’的传统设计,充分拓展口袋公园的功能。”王皓敏表示,这样的探索使得全市众多的口袋公园以“一园一品”的形态,赋予城市公共空间新价值。

巴南区鱼洞街道的川剧园口袋公园,前身是废弃的川剧院旧址,曾因脏乱差饱受诟病。2024年改造后,公园以“巴韵鱼洞 千年水驿”为主题,融入川剧脸谱雕塑、清廉文化广场,并设置“逢四说事”议事亭,成为社区矛盾调解的公共空间。“现在公园成了我们的‘会客厅’,既能健身又能议事,邻里关系更和谐了。”一位市民称赞道。

九龙坡区五石路与锦尚一路交会处的法治主题口袋公园,将法律知识融入景观设计,法治文化墙、宣传栏与休闲座椅、乒乓球桌共存。市民谢振全经常带孩子来此,“陪孩子玩耍时,还能指着墙上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问问题,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特别好。”

“口袋公园是目前城市更新中非常接地气的一种开放空间类型。”在南岸区文化旅游委主任雷旺看来,口袋公园应该更注重“可使用”“可生活”,从“生态性”迭代为“复合性”。他介绍道,该区海棠溪街道烟雨堡社区的烟雨之家口袋公园成为民情收集点,社区携手多个部门,不定期邀请人大代表等与辖区居民聊家常、说困难。

“三维合力”创新治理模式

不仅要建好,同时也要管好。记者了解到,重庆探索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三维合力”创新治理模式,让口袋公园可持续运营。

曾经闲置于沙坪坝区土湾街道沙滨路旁的荒地和臭水塘蜕变为一片生机盎然的步月湾口袋公园。这座占地6000余平方米的绿色空间,不仅以红叶碧桃、中国红枫、巴西野牡丹等1.9万多株植物装点出斑斓多彩的景观,更因创新推行的“绿化地认领模式”,成为居民参与城市治理的鲜活样本。

“以前这里杂草丛生,大家路过都绕道走。现在我每天都要来打理自己认领的花圃。”65岁的退休教师李秀芬是首批参与绿地认领的居民之一。2024年,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在步月湾口袋公园建设中引入“认养制”,将部分绿化区域划分为小块,鼓励居民、企业和社会团体认领养护。

在荣昌区玉屏社区三角口袋公园,由退休教师、社区党员组成的“护绿队”定期巡查设施。“公园就像自家客厅,大家自觉维护卫生,还能提改造建议。”队长周建国说,这种责任感源自建设初期的意见征集会——政府通过200余场座谈会,采纳了居民提出的“增加夜间照明”“增设象棋桌”等建议。

通过共建、共享、共治的方式,重庆的口袋公园不仅是市民群众的休闲活动空间,更成为培育社区凝聚力的精神家园。“口袋公园是城市治理的‘绣花针’,一针一线绣出的是民生温度。”王皓敏说。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0 阅读: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