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蕊
前段时间我去一个远房亲戚家做客。他家在北京二环内的一处高档小区,闹中取静,位置优越。一进门,只见胡桃木家具与暖黄色沙发相映成趣,书画精品点缀素墙,水晶瓶中三枝重瓣百合静绽,嫩粉色花瓣在阳光下流转光晕。
这位亲戚真诚、健谈,虽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但却谦和异常,毫无架子,言谈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聊了一段时间,突然听到他家里传来哔哔剥剥的声音,我开玩笑道:“你正在准备糖炒栗子吗?”
这一说他来了兴趣:“是我的烘干机。”他一把推开一侧的门,向我展示正在运转的洗衣机和烘干机:只见墙角处整齐排列的两台白色机器正低鸣运转。
我有些惊讶,我们生活的北京,天气是出了名的干燥,何况是有暖气的冬天,一般衣服头天晚上洗完,挂在室内第二天早上就会彻底变干,何必要用烘干机?
见我不解,他开始向我大谈烘干机的好处,并劝我也买一台。可能我长着一张爱消费的脸,已经有不同的人向我推荐过按摩椅、洗地机、大排灯等家电。每次我都是“嗯嗯啊啊”地答应着,实际却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以免不小心踏入消费主义陷阱,钱包作痛。
本以为此事就此作罢,没想到第二天回家,亲戚突然给我发了条消息:“记得收快递。”我以为是他给我寄了昨日随口提起的迁西板栗,便回道:“谢谢。”
消息刚发过去,对方的电话立马打来。我接起,对方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我给你买的洗烘套装明天就送到,今天下午先安排了人把你原来的波轮洗衣机拉走处理。”
每个字我都认识,组合在一起却陌生得让我眩晕,我难以置信自己的耳朵,反问:“什么?”对方便又将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
刹那间万种思绪涌上我的心头:我与他不过几面之缘,便这么大的手笔,他是某品牌的销售,强买强卖?他是钱多得花不完了,到处捐赠?还是,他有别的目的……
见我不说话,对方解释:“烘干机是送你的,如果你真的用起来,你会感谢我的。”
心中万千不快,一句“你越界了”就快到嘴边,但碍于亲戚的情面,我还是强忍住了怒气,冷冷地说道:“谢谢,钱我随后转你。”
之后的事便超出了我的认知,完全是按照他的安排发展。拉走旧洗衣机、购买置物架、墙上打孔、安装新机器……由于急着让我体验烘干机的功效,他还给了安装人员额外的小费,让其加快速度。
烘干机装上的一瞬间,此人的电话无缝衔接地打了进来,像是在等待火箭发射成功那般精准,他在电话那头显得很激动,催我赶快试试。
我内心反感不已,强压怒气,以一种冷眼旁观的姿态,不是很期待地把衣服放了进去。
一番运转,烘干机也发出了与那天同样的、糖炒栗子般的哔哔剥剥声。两个小时过去了,我打开盖子,想取出衣服,却见一股热气混合着香风扑面而来,洗好的衣服堆叠在桶中,触手便感温热、柔软,拿出来展开,衣服竟垂顺异常,毫无褶皱。
我内心不免有些触动,往日我洗完衣服便往阳台上一晾,自觉阳光能杀菌,但每次晾晒出来的衣服冷、硬、皱。
他又催我赶紧把烘干机的集尘盒拿出来清理一下。我掏出集尘盒,不由得大惊失色,没想到集尘盒里已经积累了厚厚一堆的灰色絮状物质,衣服纤维、皮肤碎屑、空气灰尘……我终于忍不住了,开始不断地直呼“天呐”。
亲戚说:“你以为你每天都在做衣服的清洁,但实际上却存在着大量你忽视的灰尘。”
我想,思想亦如是。常以躬身之姿擦拭心镜,方知明净处仍有暗角未扫,自满时便是蒙尘之始。我脑海里突然浮现那句“勤掸思想尘”,是啊,唯有明镜常拭,方见暗角。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