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从古至今都有这么个传统,对小儿子,往往会给特殊的关爱,甚至有点宠溺。宋朝的时候,有个县令年纪很大了才得了个儿子,这可把他乐坏了,就写了副对联来庆祝。
可是对联刚贴上没一会儿,就有个秀才打门口过。那秀才指着对联哈哈一笑,然后说道:“你活不长!”这到底是咋回事?
这位县令,早些年就是个寒门出身的人。苦读了好些年的书,总算当上了个小官。这当上官之后,家庭也变得美满起来了。可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都年过半百了,居然又添了个儿子。这个小儿子的到来,可把他给高兴坏了。
儿子满月那天,他请了不少客人,其中有好些文人墨客。为啥请文人墨客?原来是喜得贵子,心里高兴,就想让这些文人墨客来写副对联,图个热闹。这位县令,大家都叫他赵员外,在当地也有点小名气,他一邀请,好多文人当天就都赶过来了。
这些文人凑一块儿讨论对联该咋写。咋说,这赵员外在当地那可是相当有声望的。而且这对联是要贴大门上的,自己的才学一眼就能让人看出来,要是写得不好,这不白白让人家笑话嘛。
就在这个时候,有个穿着特别华丽的男子迈着大步走了过来,拿过笔墨就写了一副对联。他写完之后,周围的人都凑了过去,这人也没客气,直接把这副对联贴到大门上了。
“儿子就该承接父亲的事业,臣子必定要报答君主的恩情。”周围有人把这副对联念了出来。就在这个时候,赵员外也走了过来,瞅着大门上的对联。
大家都开始七嘴八舌地夸这个人有文采。得说一下,他可不是那种平平无奇的秀才,他是官宦家庭出来的。他爸在当朝是工部侍郎,所以周围的人都不停地奉承他。很明显,他也挺享受这种奉承的。这赵员外,也没瞧出有啥毛病,也就跟着点头称赞。
就在这时候,大门口有个穷书生路过。这书生穿着一件洗得都发白了的蓝色长袍,他直接就说:“就这种对联也好意思贴在门口?”工部侍郎的公子倪兴官,平常都是被人捧着的,啥时候听过这种话,一下子就生气地说:“你个穷书生,你懂个啥?”
一边说着,一边指挥门口的小厮把这人赶走。可这个穷秀才,一点儿也不慌张,还嘲讽起来了,直说自己虽然穷,但是志向高远。倪兴官脸都气红了,哼了一声说道:“你倒是说说,我哪里写得不好!”听到他这话,书生吕蒙正神秘地笑了一下。
站在一旁的赵员外就在旁边,就对他说道:“你写的这副对联,说不定会给你招来杀身之祸,你,活不长!”最后的这几个字,是看着赵员外说的。这个赵员外,都年过半百了,还只是个小官儿,就凭这个也能看出来,他的学问也就那样,很一般。
吕蒙正说完那番话后,他吓得冷汗直冒,赶忙走上前,让吕蒙正给指示。这赵员外的态度跟倪兴官比起来,那可是好太多了。吕蒙正也不兜圈子了,直接就说:“这副对联把人伦都弄颠倒了,还小瞧君主,儿子放到父亲前面,君主放在臣子前面!”
吕蒙正说完之后,赵员外回头一瞧,嘿,还真是这么回事。子与父、君与臣的顺序那可绝对乱不得。要是碰上个存心使坏、诬陷自己的人,全家都得掉脑袋。这么一想,赵员外就拿袖子抹了抹额头的汗。
赵员外恭恭敬敬地朝吕蒙正作了个揖,请求吕蒙正再给自己写一副对联,好避开之前的失误。哪晓得吕蒙正笑着跟赵员外讲:“不用重写,只要把这里面几个字换个位置就行。”
“臣必报君恩,子当承父业。”就这么几个字的位置一换,之前的错误就全给避开。瞧着眼前的吕蒙正,赵员外冷不丁地开了口,又给吕蒙正出了个上联。
赵员外出了个上联“未老思阁老”,然后就看着吕蒙正,等着他对下联。吕蒙正那可是连想都没想,立马就对出了下联“无才做秀才”。再看吕蒙正,那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赵员外见状,哈哈大笑着连说两个“好”字。赵员外才不管吕蒙正只是个穷秀才,当下就把吕蒙正请到里屋去了。
吕蒙正刚入座,赵员外就突然对身后的小厮吩咐了几句。为啥?这赵员外,发现吕蒙正特别有才,一下子就想起自家还有个没出嫁的闺女。他正打算给闺女找个合适的丈夫,这一看到吕蒙正,当下就觉得这人当女婿挺不错的。
于是,他就吩咐小厮把女儿叫来,让她瞧一瞧吕蒙正。嘿,这父女俩眼光还真挺像的,赵小姐对吕蒙正也是感觉很不错。这门亲事传出去之后,好多人都悄悄打听赵员外到底咋想的,怎么就把自己闺女嫁给这么个穷小子。
赵员外这人,半辈子见过的人可多了去了。他一见到吕蒙正,就感觉这小伙子将来肯定大有出息,不是那种平凡的人。他就寻思着赌上一把,于是,就把自己的宝贝闺女嫁给了吕蒙正。嘿,后来的事实也表明,赵员外还真没看错人。
吕蒙正自己说过的嘛,人穷可志不能穷。他虽然是寒门出身,但还是不卑不亢的,碰到工部侍郎家公子的时候,也能稳稳当当的。
这人怎么看都不像个普通人。没多久,两人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成了赵家女婿后,赵员外对他这个女婿那是帮衬得更多了,起码不用再像从前那样操心吃穿的事儿了。小两口感情可好,恩恩爱爱的。
吕蒙正成家之后,就一门心思扑在读书上了。嘿,才过了两年,他就考上状元了!这事儿在当地一下子就传开了,大家都跑来祝贺赵员外,说他有个好女婿。可赵员外哪能想到,他这个女婿以后的成就可比这大多了去了。
公元988年的时候,吕蒙正当上丞相,后来还三次登上相位,他可是大宋特别有名的贤相。在《宋史》里,对他的评价那是相当的高,记了他不少小事,可就是这些小事,让后人看到了吕蒙正的度量,一提到他,就知道“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不是瞎吹的。
吕蒙正一辈子都在为国为民操劳。他当臣子的准则,就是做人要光明磊落,做官得清正廉洁。那真是一点儿私心都没有,就连宋真宗都为他这一点而大发感慨。
吕蒙正做过三任宰相,到宋真宗景德年间的时候,他身体就开始不行了。这时候,他就给皇上上奏章,说想回老家养老去。宋真宗,想到他一辈子都在为大宋出谋划策,就决定给他家后代破格提拔一下。
有件事得讲讲,吕蒙正这人一辈子有七个儿子,这七个儿子都在朝廷里当官。宋真宗去看望吕蒙正的时候,就想让他给自己推荐个能挑大梁的人。可吕蒙正,他没推荐自己那七个儿子,反倒推荐了自己的侄子。
宋真宗对这件事也满是疑惑,他自己有儿子,为啥这么好的机会要留给侄子吕夷简?可吕蒙正不是从自身考虑的,他是站在国家的高度看问题的。得说吕蒙正看人的眼光那是相当准,吕夷简在大宋可是出了名的贤相。
吕夷简往后能有那些成就,全是靠吕蒙正。吕蒙正就是凭着他那高尚的品质,赢得了朝廷里上上下下还有老百姓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