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的失败,让满清彻底破防和意识到,洋人是不可战胜的

借古论今事 2025-04-17 14:38:36

八里桥之战中,英法联军直逼北京,清军溃败的关键并非单纯军事失利,而是心理防线的彻底崩塌。清廷从高层到士兵普遍产生了一种无法战胜对手的绝望情绪,这种心理认知直接导致后续一系列屈辱决策。面对强敌,清政府不再考虑如何反击或周旋,而是将求和、割地、赔款视为唯一出路。这场战役后,维持统治、延续国祚成为清廷最迫切的生存目标,其他战略选择都被放弃。这种全面性的信心崩溃,使得清政府在后续对外交涉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丧失了与列强周旋的勇气与智慧。

1859年,英国和法国分别利用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作为理由,对中国发动了军事行动,这标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在这场冲突中,英法联军得到了美国和俄国的支持,共同对中国进行了侵略。他们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并增加在华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这场战争持续了四年,从1856年开始,一直打到1860年才结束。

这场战争持续了四年,主要原因是咸丰在谈判过程中态度反复不定。他坚决反对外国使节常驻北京,并对桂良和花纱纳在天津与英法美俄四国代表额尔金签订的《天津条约》先认可后反悔。由于咸丰最终拒绝签署条约,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到了1860年,咸丰再次派桂良和花纱纳去与额尔金进行谈判,试图解决争端。

桂良和花纱纳如今处境尴尬,咸丰皇帝对他们非常不满,认为他们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执行他的命令。然而,咸丰却忽略了一个事实:他的命令在英国公使额尔金眼中毫无价值。与此同时,朝廷中的官员和清流也对桂良和花纱纳大加指责,认为他们在与英国的谈判中未能维护国家利益,反而让国家蒙羞。更糟糕的是,额尔金本人也对二人冷嘲热讽,公开嘲笑中国人办事幼稚,毫无章法。在这种情况下,桂良和花纱纳如同风箱里的老鼠,两面不讨好,备受煎熬。他们一度想辞去职务,但咸丰不同意,而其他人也不愿接手这个烫手山芋,导致二人进退两难,几乎陷入绝望。

咸丰多次违反之前与英国达成的协议,导致英国政府极为不满。首相斯坦利决定采取强硬手段教训清朝。他首先撤换了额尔金,改派普鲁斯前往上海进行外交交涉。然而,谈判毫无进展,英国驻华公使威绥玛随即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清朝必须签署最初版本的条约,并同意英国公使常驻北京。咸丰拒绝了这些条件,最终使得战争无法避免。

1860年8月21日,直隶总督恒福在未作抵抗的情况下逃离天津城,导致英法联军未费一枪一弹便轻易占领了该城。

咸丰一听到消息,马上派桂良去天津跟英国人谈。桂良是满洲正红旗的,他爹是闽浙总督王德,还是恭亲王奕訢的岳父。桂良在满清贵族里算是挺有本事的,虽然他是靠捐钱当上官的,但做官还挺清廉。他从礼部主事干起,一路升到四川顺宁府、成都府知府,江西布政使,河南巡抚,直隶总督,道光年间还当上了东阁大学士。咸丰上台后,他还是挺受重用的。不过,桂良其实真不想接这差事,挨骂倒是小事,关键是咸丰变来变去,搞得桂良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8月31日,桂良抵达天津。英法代表向清政府提出新要求:首先,赔偿英法各300万两白银;其次,通州不得驻军,并新增天津为通商口岸。面对这些苛刻条件,桂良未经请示便直接回绝。于是,英法联军迅速向通州推进,意图通过武力迫使中国屈服。

9月10日,英法联军的先锋部队逼近通州,距离仅剩不到50公里。咸丰帝接到桂良的报告后,迅速下令京畿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僧格林沁亲王调集三万兵力驻守通州,其中包括一万骑兵。为了拖延时间,咸丰帝在9月15日派遣怡亲王载垣作为全权代表,与英法联军进行新一轮谈判。即便谈判失败,此举也能为僧格林沁争取更多时间部署兵力。

英国代表巴夏礼负责与载垣进行谈判。巴夏礼从小在香港生活,中文非常流利,并且是1856年“亚罗号事件”的主要策划者,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载垣身为亲王,既缺乏军事经验也不擅长外交,导致谈判毫无进展。到9月17日,英法联军已逼近通州,仅剩30公里。由于谈判陷入僵局,加上巴夏礼对载垣及清朝代表的侮辱行为,僧格林沁得知后立即下令逮捕巴夏礼及其随行人员,将他们捆绑后作为人质押送至北京监禁。这一举动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冲突。

第二天,英法军队开始进攻距离州城七公里的张家湾。作为通州的南面门户,僧格林沁早已料到这一点,提前派遣了一千多名士兵驻守。张家湾地形特殊,三面环水,形似半岛,僧格林沁计划利用这一优势抵挡敌军,同时动员了五万多名民兵协助防守。此外,他将主力部队安排在张家湾西南方向的马驹桥,以加强防御力量。

9月18日清晨,英法联军对张家湾发动炮击,马驹桥的清军主力却按兵不动。当英法联军的步兵开始冲锋时,清军突然从马驹桥出击,让敌军措手不及。从战略和军事部署来看,僧格林沁的决策并无失误。然而,清军的武器装备明显落后,而英法联军则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康格里夫火箭,这一差距最终影响了战局。

这款重型军用火箭具备舰载和陆基作战的双重能力。点火后,火箭尾部喷射出高温火焰,推动弹体高速飞向预定目标。当火箭抵达目标区域时,其前端装载的爆破装置会立即引爆,产生剧烈爆炸并伴随火焰冲击。需要注意的是,该火箭系统的命中精度相对有限,存在一定偏差。

面对康格里夫火箭的猛烈攻击,清军骑兵瞬间陷入恐慌,纷纷失控掉头逃窜。这种混乱局面直接冲击了后续部队,导致整个清军阵型彻底崩溃。在此危急时刻,僧格林沁果断下令撤退,将主力部队转移至通州西侧,并以八里桥为依托重新构筑防线。从战术角度来看,这一决策完全符合当时的战场形势。

为了应对康格里夫火箭的威胁,僧格林沁采取了分散战术,将一万骑兵划分为20个小队,分别向联军发起进攻。这种策略有效避免了全军因一队混乱而崩溃的局面。可以说,僧格林沁在骑兵指挥上展现了极高的水平,他将传统骑兵战术运用得炉火纯青。每次战败后,他都能迅速分析原因,并针对性地调整战术。然而,他的对手在各方面都对清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这种差距并非通过精妙的战术就能弥补的。就像我手持手枪面对吕布,即便吕布再勇猛,也无法改变战局。

9月21日清晨,英法联军向八里桥发起进攻。僧格林沁部署了约80门大炮,但由于清军炮兵技术欠佳,无法准确计算弹道,炮弹大多落在联军后方空旷区域,未能造成实质伤害。相反,联军炮兵表现出色,炮击持续一小时后,清军损失惨重。随后,法军步兵向黄瓜园推进。

僧格林沁早已料到这一局面,立刻下令骑兵从侧翼发起突袭。法军措手不及,火炮来不及调整方向,匆忙发射的火箭也未能奏效。清军骑兵迅速逼近法军阵地。法军被迫采用19世纪欧洲步兵的空心方阵战术,将炮兵保护在中央。这种阵型使得法军因担心误伤英军而不敢随意开火。清军骑兵趁机大胆穿插,成功切断了英法两军之间的联系。

按照僧格林沁的作战计划,副将胜保本应率部出击,一举消灭法军。然而,胜保麾下的七千士兵战斗力明显不足,遭遇三千装备精良的法军后迅速溃败。胜保亲自上阵指挥,却因重伤不得不由亲兵护送撤离战场。鉴于战局不利,僧格林沁被迫下令部队向北京方向撤退。

在八里桥战役中,清军尽管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没有一人选择投降或撤退,但最终仍未能扭转战局。这场失败导致清朝最后的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然而,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的装备陈旧,战术思维也跟不上时代。更令人唏嘘的是,这些士兵拼死保护的皇帝早已逃离了战场,留下他们孤军奋战。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