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夫妇领着12岁的儿子前去做心理咨询。原因是孩子不爱读书和作业,生活习惯不好。
交谈中,孩子热泪潸然,说父亲“凶狠”“残暴”,经常打他。向这位父亲了解时,他则振振有词:“我要求并不高,也并不十分看重分数,但至少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必须的。可每次教育他都不听,一件事讲三、五次也不见效。一个男孩子,如果从小连这些都做不到,以后怎么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现在不让他吃点亏,将来到社会上他也必定要吃亏的。”这位父亲还责怪妻子不和他站在同一阵线,并认为这是他“教育”失效的真正原因。测验结果显示,孩子已有一定程度的抑郁。
这位父亲也许只是现在许多家长的一个缩影吧!我相信他这样做,真心认为是对孩子好,且内心“真的爱” 孩子,之所以要打,是因为恨铁不成钢,并觉得孩子该打,不打不足以成才。可他“真爱”孩子吗?
02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家长教育领域的开拓者和实践者郑委老师认为,孩子的问题,本质上都是家长的问题。他提出教育孩子的十大原则,即平等与尊重原则, 凹凸原则, ABC原则 ,认真原则, 正态分布原则, 交换原则 ,智慧原则, 改变原则 ,行知合一原则 ,爱与幸福结构原则。他在《“真的爱”还是“真爱”?》一文中写道:
“因为我们自己不懂得真爱,只是真的爱,不会爱还努力爱着,带给大家的往往是伤害甚至是虐待。”
“没有真爱的真的爱,其实是真的要和真的怕。真的要,产生了控制、要求和执着;真的怕产生焦虑、压抑和疯狂。前者是欲望在作祟,远离真爱;后者是恐惧在笼罩,也远离真爱。真的要和真的怕看似一个人围着被爱的人转,一切都是为了对方,其实,表面的付出往往掩盖了希望所爱的人满足自己欲望的目的,希望所爱的人满足自己不再恐惧的自私。其实这是表面不赤裸裸实际上赤裸裸的交换和自我。”
“爱,给人的感受无外乎两种——温暖和力量。你可以换位想一想,你爱的人,在你爱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了没有?如果没有,那可以确认,你不懂得真爱,你也没有真爱的能力。你的真的爱背后隐藏着深深的真的要和真的怕。要,不是爱,是索取;怕,不是爱,是担心。欲是深渊,怕是诅咒,是所有负能量的源泉。”
03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大师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为真爱下了一个我非常认可的定义:真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他认为,凡不能促进心智成熟的行为,都不是真爱,比如精神贯注和自我牺牲。对照这两位大师关于真爱的标准,不难看出,这位父亲的言行,与真爱相距甚远。正因为孩子感觉不到父亲的真爱,从而产生了深深的抵触和抗拒,甚至愤恨。斯科特·派克说:“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富有爱心的父母,善于审视孩子的需要,做出理性、客观的判断。” “父母把爱心丢到一边,取而代之的,是缺乏人性的专制,这使得孩子对未来充满恐惧。他们觉得世界不安全,甚至把世界看成是地狱。
04我们许多父母,常常错把“非爱”当“真爱”,比如,将自己的意愿和欲望强加给孩子;用条件与孩子做交换;用“比较”激励孩子;用担心和焦虑恐吓孩子;抹杀孩子独特的思想和理念;剥夺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过份关注孩子的分数轻视孩子的内心渴求;对孩子实施“棍棒教育”……凡此种种,严重阻碍着孩子的心智成熟和自我拓展,是典型的非爱行为,有可能会对孩子造成重大伤害。
身为父母者,到底该怎样爱孩子呢?郑委老师说,爱=信任+心赏+悦纳+支持+帮助。斯科特·派克说,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意愿和行动。周国平先生说,既然爱就要做到两点,一是让孩子现在快乐,二是让孩子未来幸福。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要把孩子看做一个灵魂,亦即一个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的个体。
而尊重孩子,并不是说父母凡事都要按孩子的意愿来做决定,而是要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在此基础上,用正确合理的方法去引导和帮助孩子。爱的方式有很多,每一种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学习、揣摩。美国教育学博士、杰出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所著的《正面管教》一书,教给我们用正面的和善而坚定的信念教养孩子,并正面讲述教育和执行的细节,一步一步告诉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既不骄纵也不严厉且确有实效,不是为了赢了孩子,而是真正赢得孩子。有兴趣有良好愿望的父母不妨读一读。
(所有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