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两大名将廉颇、李牧,竟都被同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弄死

瑛悦谈历史 2024-10-16 12:11:05

每一个动荡的年代都会涌现出大批的英雄豪杰,这便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频繁的刀剑相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为了家园的安宁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有这样一批人便常年戍守边关保家卫国。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里,在那段动荡不安的时期,戍守边关便成了最为重要的事情,一场战役的失败便可能使整个国家沦陷。

这一时期我们在历史上称之为“战国”,战国七雄在此期间相互博弈,力求一统江山。

相互的鞭策和岌岌可危的局势也造就了战国时期各方面的百花齐放,战国时期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农业、纺织业都在图强求存的催化中进步,而这期间也涌现了大批的文人志士和武将良候为百姓为国家造福。

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战国时期的赵国可谓是人才济济,赵国武将廉颇和李牧的事迹更是流传后世。

虽说这二人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最终的结局却都十分凄惨。

纵观历史我们能够发现,无论是廉颇还是李牧最终得以凄惨收尾都离不开一个人的“功劳”,这个人就是赵国相国郭开。

郭开也凭借着一己之力间接促成了赵国的衰亡,最终为秦国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郭开是一个低开高走的人,在最初郭开只是赵国皇宫中的一个杂役。但因为他本人头脑灵活,又懂得察言观色。

机缘巧合下便得到了赵孝成王的看重,赵孝成王也并非是个昏庸无度的人,虽然对其有所好感,但也明白其难当大任。一直以来郭开虽然能够近身却未曾有过任何实权。

但人生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后来赵孝成王立了太子,对于这一太子赵孝成王也是倾力栽培。

郭开因为其饱读诗书再加上为人十分机敏,没过多久便被赵孝成王指派给太子做了伴读。一直都与权利擦身而过的郭开认为这是他翻身的绝好机会。

事实也的确如此,郭开凭借着绝佳的口才天赋和他察言观色的本事,一点点地谋取了在太子赵偃心中的地位。

而太子赵偃本身也并非是一个能够听进去忠言的人,郭开恰到好处的奉承对于赵偃来说十分受用。一来二去,郭开的地位便水涨船高起来。

公元前244年,当赵偃继位,成为了赵悼襄王之时。郭开自然而然也成为了其身边的得力助手,甚至还得了相国的位置。

拥有了权利加持的郭开才算是真正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全新人生。这样一个有心计又能屈能伸的人当其心思受权利和利益的驱使而变得狭隘自私时,赵国的朝堂自然会被其搅得天翻地覆。

“坏人不可怕,就怕坏人有文化”,郭开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一个拥有权势和谋略的“坏人”,最终将廉颇、李牧甚至是整个赵国都推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一提起廉颇相信许多人对他的名号都是如雷贯耳的,“负荆请罪”这一成语典故也是与廉颇息息相关的存在。

借由这些便能看出来廉颇的为人是直来直往的类型,而这一性格也使得他直接得罪了郭开。

相传一次宫中宴会,郭开喝了酒在言语方面就没有多加注意,再加上酒壮人胆自然会比平常多说几句。

其他的人都当做没有听到,毕竟郭开那时已经深得赵偃的喜爱,再加上那一时期赵偃的位置已经几近坐稳,轻易也没有人会得罪赵偃身边的人。

但对于从不喜欢妄自尊大的廉颇来说,郭开的这一行径无疑是犯了大忌。于是廉颇便当着朝臣的面将郭开数落了一顿,毕竟这样的一个人放在太子身边也着实令人担忧。

也正是这样一件事,让郭开从此以后记恨上了廉颇。郭开在此之前便知道赵偃不是很喜欢廉颇,廉颇也因为性格过于耿直而在朝堂之上得罪了不少的人。此后郭开便时常给廉颇使绊子,赵偃对于廉颇的意见也越来越大。

直到赵偃成为了赵悼襄王,郭开也随着拥有了权利。于是一场针对廉颇的阴谋论便就此拉开了帷幕。

恰逢这一时期的廉颇正带兵在边境抵御魏国,廉颇本就是善于用兵之人,这一场战役自然是获胜的。

正当廉颇准备带兵乘胜追击时,罢免的圣旨便传到了边境。赵悼襄王派人前来收缴兵符,明明是大捷本应进行赏赐,但却不知为何变成了惩处。

而这道旨意的背后正是郭开进行策划的。在大捷后,郭开便开始煽动关于廉颇功高震主的传言。

传言逐渐传到了赵悼襄王的耳朵里,每每想到廉颇手握重权,在军中也十分具有话语权,赵悼襄王便觉得坐立难安。

随着局势的逐渐稳定,再加上郭开不断地煽风点火,一道收回兵权的旨意便抵达了边境。

廉颇对此感觉十分难以接受。的确,一个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在平复边境战乱后不但没有得到安抚,竟然还因为一些不实的传言而被罢免,任谁都会觉得寒心和难以接受。也正是在此时,廉颇才意识到赵国现任的君主的昏庸和郭开的阴险。

一气之下,廉颇选择了拒绝。也正是这个决定使得廉颇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抗旨后的廉颇无法再回到赵国,只能选择投奔其他国家。

但其他国家又怎能轻易的相信一个实力强劲但抗旨不遵的将军呢,廉颇在此后便一直身居没有实权的闲职,碌碌无为的生活了许久。

随着赵国具有强劲实力的将军一个个身死或被排挤,廉颇曾经的威名被人再一次想起,再加上这一时期秦国一直在一旁虎视眈眈的测试着赵国的实力。

不得已赵悼襄王有了想召回廉颇的心思,一直在其身边的郭开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但心胸狭隘的郭开怎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毕竟廉颇回归后必然会针对他。虽说廉颇已经离开赵国许久,但朝堂之上亲近廉颇之人也不在少数,对于这样一个大麻烦郭开自然是不会想让他再踏足赵国一步的。

哪怕后期赵国在秦国的不断进攻下已经岌岌可危了,郭开依旧由着自己的私心不断在赵悼襄王的面前谗言不断,甚至贿赂前往查看廉颇情况的官员。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出自辛弃疾笔下的廉颇,也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情景。

在当时廉颇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是依旧身强力壮,勇武不减当年,甚至在其听到朝廷要召其回去之时还十分激动,但最终却依旧是报国无门的结局。

在郭开的不断努力下,廉颇最终客死他乡,他的晚年生活充斥着庸庸碌碌,这样的一代名将谁都不曾想到他的后半生竟会如此令人愤慨。但这样一个奸人所害又怎么可能只有廉颇一人。

深受其害的另一位是李牧,而对于李牧的迫害,也使得赵国再无能将与秦国抗衡,最终走向了覆灭的境地。

在战国后期,赵国的局势已经处于危在旦夕的时刻了。一方面是赵国国内灾难频发,地震、饥荒使得赵国境内的人民民不聊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则是继位的赵幽缪王根本没有治国的才能,在郭开的引导下更是吃喝玩乐无心国事。

而赵国在这样的局势下依旧没有被秦国所并吞的原因是李牧。李牧是这一时期赵国唯一能与秦国相抗衡的人。只要有李牧参与的战役秦国根本就讨不到一丁点的好处。

在这样一个时期对于秦国来说时间是最为重要的,如果不能够好好把握这一天时地利的机会,等到赵国恢复元气再战结局就不知会演变成什么样子了。所以秦王一直在向大将军王翦施加压力,希望他能尽快速战速决。

对此王翦也是很无奈的,毕竟与李牧相比两人的军事才能和带兵能力几乎相差无几,在这样情况想要速战速决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加上李牧这个人十分擅长一些较为怪异的对抗,并且总能从中收获胜利。这使得他对于这一对手分外的重视和小心翼翼。

在强压下,王翦决定另辟蹊径。经过秦国众臣商讨过后决定使用离间计,促使赵幽缪王亲自解决掉李牧。

而这一突破口便是相国郭开,郭开爱财的名声早已人尽皆知,并且赵幽缪王对于这个人的看重更是令人匪夷所思。所以说只要拉拢了郭开一切便水到渠成了。

于是秦国便派人为郭开送去了万两黄金,并且许其官位。郭开虽说是一个佞臣,但他也是饱读诗书对朝中局势有所了解的人,他看出了大统局势的不可阻挡,也深知自己辅佐的这个赵幽缪王根本不足以支撑赵国完成统一。

在这一道人生的选择题上郭开选择了卖国求荣,也正是这一选择将李牧推入了死地。

在郭开的谋划下,关于李牧叛国的传言很快便在赵国境内传的沸沸扬扬,赵幽缪王也并非是个能够鉴别真伪的明君,再加上郭开的煽风点火。

没用多久,罢免李牧的圣旨便抵达了边境。对于李牧来说,这一圣旨着实让他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是他带着将领一次次抵御秦军的入侵。最终竟然因此而被猜忌,甚至是罢免。

这种屈辱的感觉昼夜折磨着这位一代名将,最终李牧不堪其扰选择了自尽了解余生。

自此赵国唯一能够抵御秦国的防线也轰然倒塌,秦军长驱直入直接攻占了赵国都城,赵国也因此灭国。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名将大都晚年凄凉,功高震主从来不是忠心能够磨灭的。身居高位的猜忌,也是每一个帝王都会存在的。这是强权所赋予这个时代的弊端,但是明君贤主擅用人才,鲜少使人寒心。

无论是廉颇还是李牧都是在屈辱和寒心中离开的,他们本可以为赵国为赵国的百姓再多遮风避雨些时日但最终却都因莫须有的罪名而被迫离开。赵国因为有他们曾何其有幸,但这个时期终究是伯乐少有。

奸佞之人所迫害的从来不是只有一两人,在郭开为相国时期他所迫害之人又怎能数的过来。但无论何时都有这样的人存在,谄媚之言固然入耳,但却会使人深陷其中固步自封。所以明辨是非便显得尤为重要,忠言虽逆耳但却不会切实伤身。

我们总要在复杂的生活中学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才能做到真正的拨开迷雾见真知。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