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了数万人,汉武帝顶着“亡国”骂名攻下两个省,如今发现真英明

瑛悦谈历史 2024-10-25 10:46:53

古语有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很多的历史事件,在发生之时或许被人们口诛笔伐,视为“亡国之兆”,但是在千百年之后的我们看来,却被这“亡国之兆”所惠及,当真不得不令人感叹历史的奇妙。

“风沙霜雪十三年,城郭山川万二千。汉马死亡宛马到,万人怨怒一人怜。”

这首诗乃是南宋大儒陈普所作,是说的西汉时期,汉使者张骞通西域之事。

在诗中,陈普看到了张骞“风雪十三年”的苦难,看到了汉武帝西征西域“宛马终到”的豪迈,但是对于这些事情,陈普却觉得并不怎么值得夸耀,因为汉武帝的成就,大汉子民基本感受不到,甚至他们的“万人怨怒”,这都上千年过去了,才有我陈普“一人怜”。

陈普对于底层人民的怜悯和同情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若在我们今天看来,汉武帝的这番作为,当真堪称“不世之功”。

张骞至大宛

话说楚汉战争之后,西汉建国,但是在这时,国家边境依然战乱频发,原来是匈奴单于冒顿趁楚汉交战之时,统一了中国从东北一直到西部的广大地区,一个让人心惊胆颤的游牧骑射大帝国就此形成。

从此之后,西汉对于匈奴便一直忍耐退让,多次“送女和亲”,以此换来边境地区的和平,但是即使如此匈奴依然时不时地“常态化”南下牧草,这让大汉十分头疼。

终于在汉武帝时期,经过了“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力大增,汉武帝决定出手解决这个毒瘤。

汉武帝从一批匈奴俘虏之中得知,原来匈奴有一个名叫大月氏的部族西迁了,大月氏和匈奴有世仇,一直想反攻匈奴,于是汉武帝决定派出使臣前往西域,联系大月氏东西夹击,一起消灭匈奴,这个使臣便是张骞。

建元二年,张骞以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率领着一支一百多人的使团从长安出发,经由河西走廊前往西域,但是在经过河西走廊时,却遇到了匈奴的骑兵,张骞等人为匈奴所俘虏。

在经过一番询问之后,张骞的使臣团队中有人向匈奴说出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匈奴单于得知后,为了阻止汉朝联系到大月氏,于是便向张骞威逼利诱,阻止他前往西域,但是张骞“不失汉节”,一直没有答应匈奴单于。

就这样,张骞被匈奴一扣,就是十年之久,到了后来,匈奴对张骞的监视不那么严密了,张骞找了个机会跑了出来,但他没有选择返回汉朝,而是继续向西,要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张骞一直追寻着大月氏的足迹,走过了伊犁河,走过了咸海,走过了塔里木河,翻越了葱岭,一直走到了大宛。

在这里,张骞得到了大宛国王的热情相待,派人将其送到了康居,由康居王派人将其送到了大月氏。

但是大月氏这新住地水草丰美,过的也算非常滋润,早已不想再反攻匈奴了,于是便谢绝了张骞,无奈的张骞只能无功而返。

在返回时,张骞又遭匈奴扣留,这一次又被扣了一年之久才逃了出去,这样风风雨雨十三年,张骞终于回到了长安,这支一百多人的使团,早已经只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两个人了。

回来之后的张骞,向汉武帝诉说了自己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并且对汉武帝谢罪,自己没有完成联系大月氏,夹攻匈奴的任务。

但是在这时,汉武帝却突然对大月氏不感兴趣了,因为张骞一番话里的另一个国家大宛,让他感觉很有意思。

大宛国在汉朝正西大约一万多里的地方,位于帕米尔高原的西麓,有70多个城、几十万人,尤其盛产“汗血宝马”,让汉武帝非常感兴趣的,则正是这汗血宝马,如果汉朝也有此等好马,完全可以组建一只骑兵,也不会再惧怕匈奴了。

两征大宛

太初元年,汉武帝令使臣带上金银财宝,以及一匹黄金打造成的马,出使大宛,想要引进汗血宝马之马种。

但是在使臣到达大宛之后,不知道为什么,竟然和大宛国王毋寡谈崩了,大宛王毋寡直接杀了汉武帝的使者,换马之事则也是直接作罢。

汉武帝得知后大怒,派出李广利出征大宛。

在汉武帝的设想中,大汉的军队应该到大宛的贰师城夺取他们的汗血宝马,所以便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领四五万军队,直接向大宛进发。

但是一来,从汉朝到大宛,要经过上万里的路程,后勤补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并且这沿路的一些西域国家,像是乌孙、轮台、大夏等国,此刻都是处于观望状态,根本不会给汉朝军队提供一粒米的援助。

再加上汉朝的军队对于大宛当地的地形不熟悉,这就导致了李广利带着四五万汉朝大军出现在大宛时,早已经是一支疲惫之师,而大腕军队以逸待劳,又占据地利之优,将李广利打得如同无头苍蝇一般。

李广利一时之间,根本打不过大宛,便向汉武帝上书,请求暂时回兵,汉武帝见状大发雷霆,派出“钦差”坚守玉门关,下令:“凡无功而反者,斩!”

李广利闻言顿时进退两难,只能暂驻扎敦煌,而这时汉朝的一些大臣,如邓光等人纷纷上书,请求汉武帝不要在远征西域了,此为“劳民伤财、穷兵笃武”,是“亡国之举”。

汉武帝这时气儿差不多也撒完了,他想了想,这已经不只是汉朝和大宛的问题了,这一路上像乌孙、轮台这些国家,也都在观望着,他们不给汉朝的军队提供援助,很明显是觉得汉朝实力并不强,如果这次不能打下大宛,证明自己的话,那么以后西域这块地方只怕是会成为汉朝的绝地。

于是汉武帝并没有理会邓光等人的意见,反而是将他们罢官免职,并且从监狱中征发了数万囚徒,又加上了汉朝境内一些劣迹斑斑的纨绔子弟,经过一年多的准备,给李广利又凑出来了六万大军。

很显然,汉武帝这是在逼迫李广利,反正这支军队本来就都不是什么好人,就算全部战死沙场了,也不用心疼,你的任务就是务必攻克大宛。

于是李广利带着这6万多人的“敢死队”,再加上10余万头牲口,带着充足的粮草军械,浩浩荡荡直奔大宛来。

这一次见汉朝竟能派出如此多的军队,西域各个小国也都表现得诚惶诚恐,无不“箪食壶浆”以迎汉军。

最终,李广利率兵围大宛国都,攻城40多天,只打的大宛君臣心惊胆战,最终大宛的一群大臣们一碰头:第一,汉王要宝马,第二,我们的国王毋寡杀了汉朝的使臣,那么我们何不“杀王献马”,以请求大汉的宽恕呢。

于是大宛的一群大臣们,将大宛国王毋寡杀死,并且献出了汗血宝马,又联系了康居出兵相助,软硬兼施地劝阻李广利退兵。

最终,李广利同意了大宛大臣的请求,带着毋寡的头和三千多匹大宛马,满载而归。

又过了两年,大宛国内发生了一场政变,新上位的大宛国王为毋寡的弟弟蝉封,蝉封依旧表示愿意臣服于大汉,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了汉朝为质子,每年贡献两匹最上等的汗血宝马给汉朝。

从此之后,大宛便归属于西域都护府管辖。

我与汉孰大?

汉武帝这两次西征,都是顶着很大的压力的,来回跋涉三四万里,死了四五万人,最终让大宛归服于汉朝治下,和另一个战争相比,西征大宛的伤亡确实有些大,那么另一场战争是哪个战争呢?那便是出征滇国。

原来在汉武帝出征西域之时,他也曾派出过一支队伍,向西南方向寻找传说中的身毒国。

但这个国家比大月氏还虚无缥缈,连究竟有没有都不确定,到了最后,这支队伍回来给汉武帝报告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坏消息,是身毒国没找到,好消息是找到了另外的国家,滇国。

这滇国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后裔,秦始皇一统天下之时,楚国的一支士兵一路向西南逃跑到了这里,建立了滇国,由于与一直与世隔绝,滇国的臣民可以说是“不知西楚,无论汉武”。

所以当看到了眼前的自称汉王使者之后,滇国国王昂首挺胸,向汉朝使者问了一个问题:“我与大汉谁大?”

使者只能微微一笑,沉默不语,你这滇国只怕还没有一郡之地,怎么能说和大汉谁大呢?

后来使者继续寻找身毒国的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个国家,夜郎国。

这个夜郎国国王也是昂首挺胸,问道:“我与大汉谁大?”

这一下子,使者再也绷不住了,怎么这一个个儿的小国君主,都是那么的普通,却又那么的自信呢?

于是使者回到了汉武帝面前,向汉武帝交代了这些事情。

汉武帝一听,哈哈一笑:“既然他们这么问了,那么就让他们看看我大汉有多大吧。”

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派出十万大军,兵临滇国边境,当滇国国王看到这密密麻麻的军队之后,直接就“跪”了。

本来以为,自己和汉朝使臣只不过是在互相吹牛,谁知道人家说的都是真的,于是便直接举国投降,滇国王请求为汉朝一小吏。

汉武帝见滇王如此识趣,便赐给他一方“滇王之印”,仍然让他管理这里的臣民。一旁的夜郎国,却明显有些不知好歹,在汉成帝和平年间,带着周围22座小城便揭竿而起,要攻打汉朝。

结果,别说让汉成帝派出大军围剿了,汉朝边境和夜郎国接壤的牂柯太守陈立,直接就把他们给团灭了,从此西南边境,也正式纳入了大汉的版图。

武帝千古

汉武帝所收服的这两个地方,在今天一是新疆,二是云南,这两个省份,可以说对我们国家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这两个省份,那么我们国家现在会是个什么情况?

如果没有了新疆和云南,那么西藏势必也不会出现在我们国家的版图里,到那个时候,贵州、四川、甘肃等地,便将成为第一边境,势必要以国防安全为发展的首要考虑因素,要派出重兵把守。

那么便不会有“天府之国”,不会有“塞北江南”,当地人的生活发展,定然不会如同今天一般。

并且西藏、新疆等地,地势非常高,这是一个天然的屏障。

为什么现在我们和印度的纷争之中,我们占据了优势,主动权在我们手里,那就是因为制高点掌握在我们手里,我们想打他们太容易了。

云南更是如此,在上个世纪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正是有了云南、广西两个省份,我们才能从容不迫地调换部队,保家卫国,如果没有了云南的话,那么广西,贵州,四川便会成为我国和越南交战的重点火力地区。

可以说,正是由于在两千年前,汉武帝便已经西征西域,南征滇国,将这两个地方纳入了大汉的版图,有了一定的统治基础,有了一定的历史遗留感情,所以在今天,我们才能昂首挺胸的说出“自古以来”。

顶着莫大的骂名,攻下了这两个地区,汉武帝的行为在当时看来,或许真的是在劳民伤财、穷兵黩武,是亡国之举,但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他的行为的确也可以说上一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历史总是发展的,我们不能要求汉武帝时期的大臣,都拥有“上帝视角”,在他们那时候就去支持汉武帝,但我们今天也不能不用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去否定汉武帝,否定我们国家的历史。

福祸相依,谁知道我们今天的一些行为,又会给千年之后的后人们带来什么影响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私信,情况属实必及时处理。

0 阅读: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