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人作为一个高级动物,有思想有灵魂,善于思考。所以又容易被一些事物所触发内心的思绪。
比如,在那悠长静谧的雨夜,雨滴轻敲窗棂,宛如天籁之音,让人不由自主地放下手中的忙碌,陷入深深的沉思。雨丝如织,不仅湿润了大地,也悄悄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唤醒了内心深处最细腻的情感。
有人或许会想起远方亲人的叮咛,那份温暖跨越千山万水,依旧能给予心灵以慰藉;有人则可能回忆起往昔的欢笑与泪水,那些斑驳的记忆片段,在雨幕中渐渐清晰,又慢慢模糊,如同梦境一般。
而在晴朗无云的日子里,站在高山之巅,俯瞰万物生长,人的心境又会变得格外开阔。蓝天白云之下,每一朵云彩都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每一缕阳光都在传递着生命的希望。
此时,人们往往能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让心灵得到一次彻底的洗礼,仿佛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无限可能。
更不必说,在阅读一本好书时,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智慧与情感,常常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书中的故事,或是悲壮,或是温馨,都让人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故事中的一员,经历着书中的喜怒哀乐。
这样的时刻,人的思想仿佛插上了翅膀,自由翱翔于知识的海洋,心灵也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简单来说,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构成了每个人内心世界的风景,让思想与灵魂得以不断成长,也让生活因此而更加多姿多彩。
02
而到了一定的日子,比如说节气,节日等,就更容易触发内心的思绪了。唐朝诗人孟浩然在一个清明节到来的时候,触景生情,想到了很多,于是写下了一首《清明即事》,表达自己心中的无限感慨。
孟浩然在这首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的京城图景,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深的愁绪与无尽的思念。
花落草长,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规律,也是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写照。莺飞蝶舞,虽添了几分春日的生机与活力,却更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
空荡荡的厅堂里,诗人独自静坐,思绪万千。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温情,如今只能在记忆中回味。他轻轻举起手中的茶杯,那是他此刻唯一的慰藉。茶香袅袅,似乎能暂时驱散心中的愁云,却又在不经意间勾起了更多的回忆。
诗人深知,醉乡虽好,终非久留之地。于是,他以茶代酒,聊以自慰。在这清明时节,他更加怀念那些逝去的亲人,那些曾经陪伴他走过风雨的朋友。每一口茶,都仿佛是对他们的一份缅怀与敬仰。
窗外,春风依旧温柔地吹拂着,柳条轻摆,仿佛也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而诗人,却只能在这空堂之中,以诗寄情,以茶解忧,默默守候着那份永恒的思念与回忆。忧,默默守候着那份永恒的思念与回忆。
03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寄情山水自成一家,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人生归宿了。
其实他的人生,作为读书人来说也算是坎坷,就是因为仕途上不顺利。
他也算是出身书香门第,跟那些鼎盛大户望族比,不起眼,但也给了他苦学的机会。
年轻时隐 居读书于鹿门山。
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可是,两次机会来了却又把握不住。
一次是“不才明主弃”之句,惹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一次是在襄阳,刺史韩朝宗,十分欣赏孟浩然,于是邀请他参加饮宴,并打算向朝廷推荐他,可是孟浩然却因为与朋友喝酒而错过了与韩朝宗的约定。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龄遭贬官途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可是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整得王昌龄内疚不已。
04
这首《清明即事》,其实是孟浩然在感慨自己的人生,人生思绪总是应景而生。
春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孟浩然简朴的居所前。他独立于院中,目光穿过那几枝探出墙头的桃花,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又似乎只是沉浸在无边的思绪中。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清明时节的描绘,更是他内心深处那份淡泊与无奈的真实写照。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哀愁。他深知,在这繁华的帝都,人人都在追求功名利禄,而自己,却如同这春日里不经意间飘落的花瓣,虽有芬芳,却终将归于尘土。这份超脱与孤独,是他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证明。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他想象着城外那条通往远方的路,两旁柳色青翠,车马喧嚣,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仕途之路。
而他,却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一条回归自然、追寻心灵自由的道路。这份选择,让他在人海中显得格格不入,却也让他拥有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宁静与淡泊。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孟浩然嘴角勾起一抹淡笑,或许,这就是他追求的生活吧。在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生命的律动,品味岁月的静好。即便人生路上偶有风雨,也总有那一抹春色,温暖着他的心房,让他有勇气继续前行。
从这首诗中,也能感受到孟浩然是一个情感细腻,多愁善感之人,可能也是因为经历不顺多了吧?
于是,这首《清明即事》,便成了他人生哲学的缩影,流传千古,引人深思。便成了他人生哲学的缩影,流传千古,引人深思。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