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几位中年男演员:有人变“戏混子”,有人成整容脸

泰河聊娱乐文化 2024-10-15 02:44:25

于和伟,一位优秀的资深男演员,拥有丰富的影视表演经验和出色的演技。他在从跑龙套到成为清流的路上经历了种种艰辛和挑战,终于实现了演技派的逆袭。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于和伟的演艺之路。

于和伟出生于1971年的辽宁抚顺,从小对演戏充满了热爱。在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抚顺话剧团,开始了龙套生涯。在那里,他不断磨炼演技,学习了各种表演技巧。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的龙套之路并不顺利,他曾长时间无戏可演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

后来,于和伟进入了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进修表演专业。毕业后,他加入了话剧团,开始在话剧舞台上崭露头角。他的演技得到了观众的认可,逐渐成为了话剧界的知名演员。

1999年,于和伟获得了出演电影《曹操》的机会,在片中饰演了一个小角色。这是他首次在大银幕上亮相,虽然戏份不多,但他的表演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此,他开始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出演各种角色,演技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于和伟的演技精湛,能够轻松驾驭各种角色。他曾在《三国演义》中饰演刘备,将刘备的仁义、智慧和勇气演绎得淋漓尽致。他还在《人民的名义》中饰演了反派角色高育良,将角色的阴险狡诈和内心的矛盾演绎得入木三分。

于和伟的演艺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磨炼演技,最终实现了演技派的逆袭。他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有坚持,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娱乐圈中有一位演员,十几年如一日,却在年近不惑时一夜爆红。这个人就是我们敬爱的于和伟老师。

你还记得那个"刘备"吗?就是这个角色,让于和伟赫赫有名。然而,你可能并不知道,在演义"刘备"之前,他曾在龙套舞台上挣扎了整整十几年。

然而,于和伟在成名之后并没有选择“躺平”。他不断挑战各类角色,从《觉醒年代》中的陈独秀,到《悬崖之上》中的周乙,再到《三体》中的史强。

所有角色在剧中都淋漓尽致地演绎让观众看得非常过瘾。

于和伟成功遵循了圈内的正能量行为,多年来他和妻子恩爱如初,丝毫没有被任何绯闻所缠绕。

说到这儿,我就想提一下其他几位同样大器晚成的演员。王劲松老师就是其中一位。虽然到《大明王朝1556》这部剧他已经39岁了,但是后来的走红证明了他的实力。

为了演好太监这个角色,他甚至研究出了好几套喝茶的动作。

真人针灸的场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看看张嘉益,他也是在39岁的时候因为出演《蜗居》才走红的。成名后,他就化身成了一名拼命三郎。可惜,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的脊柱炎变得越来越严重,他每天早上起床都需要用热水冲澡,否则疼痛会让他无法工作。

我看着他满头的银丝和直不起来的脊背,心中真是十分心疼。

与吴刚想必,他则是在54岁才凭借 "达康书记"这个角色广为人知,这就可以感受到"十年龙套无人识,一朝太监天下知"的含义。实际上,吴刚从10岁起开始参演了各种影视剧,并在2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在春晚上表演小品了,可想而知他的努力和坚持。

实力出众的演员在演艺圈中总会被发现。

然而,问题在于,成名容易守成难。许多演员在成名后,有的稳扎稳打,继续为观众提供优秀作品;然而也有的卷入了整容、"戏混子"的风波。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些演员是如何应对成名后的挑战的。

在讨论演员参加综艺节目的话题时,我们必须要提到我们的"孙大傻"——孙红雷。

孙红雷早期的代表作《征服》中,他在其中演绎的黑社会角色令人闻风丧胆。然而,在后来的《极限挑战》中,他又成功塑造了一个让人捧腹大笑的"孙大傻"。

真是令人意想不到,看来孙红雷的演技和可塑性非常强。

孙红雷从黑老大转型综艺咖的惊艳表现,让观众惊愕不已。然而,当大家习惯了他搞笑的形象后,再看他演正剧,总感觉有点别扭。

以《扫黑风暴》为例,虽然孙红雷的演技过关,但观众还是忍不住笑出声来。原本是严肃的角色却给人一种看喜剧的错觉,这就比较尴尬了。

同样深陷综艺节目陷阱的还有黄磊。他早年因为饰演“徐志摩”而走红,后来在《极限挑战》中再次爆红。综艺节目虽然让观众看到了黄磊的人格魅力,却也给他的表演带来了负面影响。

现在的黄磊,无论饰演什么角色,观众总觉得他在演"黄磊"。尤其是《小别离》这一系列剧播出后,他的"大腹便便"的中年油腻男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好在黄磊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节目中明确表示要停下综艺节目去沉淀一段时间。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参加综艺节目是否一定会影响演技呢?其实不然!

让我们来聊聊沈腾,他是一位著名的喜剧演员。由于他在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精湛表演,使得他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他在37岁时就成为了全民追捧的"顶流大叔",此后他的表演事业节节攀升,最后他成为了"百亿票房"的影帝。

沈腾在综艺节目中也常常露面,但他在电影中的表现十分精湛。

然而,沈腾现在也面临新的挑战。有人指出他的电影质量差,打着他的名号却只出现了几个镜头。还有人批评他主演的《独行月球》虽然票房高达30多亿,但评分却一路下滑。

有网友评论称这部电影就是"一件昂贵的假货"。

综艺节目对演员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带来迅速走红的益处,但也可能对演员生涯产生负面影响。

有意思的是,有些演员似乎找到了窍门,如王劲松,虽然他也参加综艺节目,但他从未让观众觉得他是在搞笑。相反,他在《大明王朝1556》中的精湛演技,至今仍然让人念念不忘。

为了将太监的角色演绎得栩栩如生,这位演员从喝茶这项日常小事做起,精心设计了好几套动作。

“戏红人囧”,这四个字无疑是对现今娱乐圈的一种真实写照。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名声大噪,演员的光辉也随之四溢,但在这种光芒中,又免不了会出现一些尴尬的情况。

一些演员的形象过于固化,以至于已经无法跳出这种成名作的角色和设定,即使他们在其他作品中付出前所未有的努力,也总是难以摆脱这个“有形”的束缚。

以演员李冰冰为例,她在《少年包青天》中饰演的凌楚楚一角深入人心,以至于在之后的许多作品中,她都难以摆脱这个角色的影子。

尽管她在《风声》等作品中有出色的表现,但演技方面的硬伤却无法掩盖也有许多演员在初次登台时就凭借一部作品一炮而红,但在之后的作品中却始终无法超越这个角色,甚至在观众心中留下了“一招鲜吃遍天”的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演员自身的演技和形象定位问题,另一方面也与观众的审美和期待有关。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观众往往更容易被那些具有鲜明特点的角色所吸引,而对于那些过于平淡无奇的角色则缺乏耐心和兴趣。

因此,演员在塑造角色时,不仅要考虑到角色的特点和魅力,还要考虑到观众的审美和期待,以避免陷入“戏红人囧”的尴尬困境。

总之,“戏红人囧”的现象在娱乐圈中并不少见,演员在塑造角色时需要更加注重角色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以避免陷入“一招鲜吃遍天”的困境。

同时,观众也需要更加理性和客观地看待演员的表演,以避免对演员的形象产生过于固化的印象只有这样,才能让演员在娱乐圈中更好地发展,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靳东就是咱们心目中的"老干部",关于形象固化,就不得不提他。

自从走红后,靳东似乎一直在塑造“靳东”这一角色,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角色,总给人一种精英人士的感觉。就连圈内人都忍不住吐槽:靳东的角色太雷同了!这真是一种幸福与痛苦并存的状态。

更有意思的是,靳东开始扮演"文化人"的角色了。他在机场看书的场景,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然而,人设这东西,仿佛越稳定越易倒塌。

记得有一次,靳东在跟李健对谈时,他把茅盾奖说成了矛盾奖,还说诺贝尔有数学奖。这个错误直接将他的"文化人"人设打回原形。

实际上,靳东并不是唯一一个在形象塑造上疑似陷入困境的演员,比如刘奕君。他虽然在年轻时期的形象并不出众,但是到了中年,反而越看越有魅力。

然而,"油腻大叔"的形象让他突破的难度加大了。

再看看王劲松,尽管他尝试过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但在观众的心中他永远是那个"第一太监"。为了扮演好太监这个角色,他甚至研究出了几套茶艺表演的动作。

形象固化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观众对演员的期待与演员自我突破之间的矛盾。观众喜欢看到熟悉的形象,但演员又希望有所不同。

那么,有没有演员能成功突破形象固化呢?答案是有的。比如说于和伟,他可以从"刘备"演到"陈独秀",再到"史强",每个角色都让观众眼前一亮。

然而,要突破形象固化并非易事。吴刚,虽然从10岁便开始拍戏,20多岁时就曾在春晚上表演小品,但直到54岁才凭借《人民的名义》中的“达康书记”一角而走红。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他出演的剧目愈发增多,公众对吴刚的评价也产生了反转。尤其是在《狂飙》播出后,他的"僵硬肿胀的脸"引来了大量的批评和吐槽声。

尽管后来剧方解释是因为肾结石导致的水肿,但观众仍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在娱乐圈,想要有影响力,就必须有票房。但是,光有票房还不够,口碑同样重要。这确实是个难题。

就拿沈腾来举例,这为喜剧演员可是享有"百亿票房"的荣誉。在他37岁的年纪,凭借《夏洛特烦恼》一举成为全国人民追捧的"顶流大叔"。

然而,随着票房的攀升,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有人认为沈腾的电影在"挂羊头卖狗肉",虽然打着他的名号,但是他的镜头少之又少。甚至有人批评他主演的《独行月球》虽然票房高达30多亿,但评分却一路下跌。

热评认为这部电影不过是"一件昂贵而蹩脚的A货"。

再说吴刚,他因为"达康书记"这个角色人气暴涨,他的演艺事业也因此得以一路蓬勃发展。然而,当《狂飙》这部连续剧播出后,他的 "僵硬肿胀的脸"却吸引了很多人的批评。

虽然剧方后来表示赵薇是因为肾结石引发的水肿,尽管如此,观众对她脸部浮肿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仅如此,还有"戏混子"的风波使吴刚备受困扰。

和于和伟相比,徐峥显得更为稳重。这位仁兄不仅演技优秀,而且一直保持着低调神秘的形象。无论是他在《觉醒年代》中饰演的陈独秀,还是他在《悬崖之上》中扮演的周乙,每个角色都让观众看得过瘾。

因此,在持续努力追求票房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职业操守,维护自身的口碑,因为演员的职业生涯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非短暂的百米冲刺。

那么,如何在票房和口碑之间找到平衡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技术因素。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要不断挑战自我,保持初心,珍视每一个角色。

就像于和伟说的,“我们不能把观众当傻子。”

再来看看王劲松。他在39岁的时候,才因《大明王朝1556》这部剧而崭露头角。为了把太监的角色演好,他甚至研究出了几套茶艺表演的动作。

真人上阵针灸的画面至今令人难忘。对细节的精准把握,使得该表演赢得了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喜爱和尊重。

提及中年男演员,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在年轻时,观众喜欢大叔;而过了中年,却又开始喜欢小鲜肉了。

拿王劲松来说,他是在39岁凭借《大明王朝1556》这一作品成名。然后是张嘉益,他在39岁凭借《蜗居》走红。最后是吴刚,他的演艺事业步步高升,是在54岁凭借角色"达康书记"人气暴涨。

这些演员可以说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

然而,成功成名容易维护却难。众多的挑战正等待着这些中年男演员。首先,健康问题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就拿张嘉益来说,他因高强度的工作使得脊柱炎变得越来越严重。每天早上他都得洗个热水澡,否则无法继续工作。他现在的鬓角已经有了白发,脊背也直不起来,这让人看了很心疼。

其次,靳东的形象固化问题也较为严重。他总是无法摆脱"老干部"的形象,出演的角色几乎都是精英人士。

这可真是一种又幸福又痛苦的体验!更别提他那次把茅盾奖说成矛盾奖,以及他曾经误以为诺贝尔有数学奖的尴尬事件了。

此外,新生代崛起的压力同样摆在面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演员涌入影视圈,这些中年男演员的生存空间也在不断受到挤压。

连"百亿票房"影帝沈腾,也受到了关于电影"挂羊头卖狗肉"的质疑。

为了应对这些难题,不同的演员各自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有些人选择继续大展拳脚,比如张嘉益,他的工作态度就像拼命三郎一样。

而有些人则选择适度退居,比如黄磊,他表示要暂时告别综艺,沉淀一段时间。

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要珍惜口碑,勇于突破,保持初心。像于和伟那样,不断挑战不同类型的角色,保持演技的新鲜感。

从刘备到陈独秀,再到史强,每一个角色都让观众大为惊艳。

再来看看王劲松,他虽然因为角色"第一太监"而受到观众的喜爱,但并没有被这个角色限制。他不断挑战自己,尝试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从威猛军人,到不择手段的毒枭,再到风度翩翩的侯爷,每个角色都被他演绎得深入人心、叹为观止。

所以说,对于这些中年男演员来说,年龄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他们的态度。只要他们保持对演艺事业的热爱和敬畏,就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

0 阅读:24

泰河聊娱乐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