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7首经典诗词,句句不提却思念至深,写尽人生。

静心墨守 2025-03-30 05:20:32

清明,《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融合了古代上巳节出门踏青习俗,还有寒食节祭奠祖先习俗。肃穆和欢乐,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七首清明诗词,写尽了清明,写尽了人生。

01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今最知名的一首清明诗!千百年来,不知动了多少人的情,湿了多少人的心。

杜牧的这首《清明》,短短二十八个字,却道尽了清明的独特氛围与复杂情思,千百年来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的开篇“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时间是清明。清明,本就是缅怀先人的时节,而那如丝如缕、纷纷扬扬的细雨,恰似愁绪,弥漫在天地之间,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基调。这雨,不只是自然之雨,更是诗人心中的泪雨,让整个画面都笼上了一层朦胧的伤感。

“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 指的是出门在外的旅人,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漂泊的人远离家乡与亲人,又逢细雨湿衣,孤寂之感涌上心头。而 “欲断魂” 三个字,将行人内心的愁苦、哀伤、思念之情推向了极致,那种沉痛、迷茫,仿佛能从字里行间溢出。 在这凄迷愁苦之际,行人发出 “借问酒家何处有” 的询问。

酒,在古代常被用来慰藉心灵,排解忧愁。此时的行人,渴望借酒消愁,寻得片刻的解脱。这一问,问出了他内心的渴望,也让读者看到了他在痛苦中挣扎、寻求慰藉的模样。 “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的出现,给压抑的画面带来一丝灵动。他遥指的方向,是希望的所在,那杏花深处的小村,那飘着酒香的地方,似乎近在眼前,又仿佛远在天边。行人能否在那里找到心灵的慰藉,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一画面却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杜牧的《清明》,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典故,却用最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清明的景象,抒发了旅人内心的愁苦与思念。它穿越千年,让我们在每一个清明,都能与诗人产生共鸣,感受那份真挚而深沉的情感。这,便是经典的魅力,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熠熠生辉。

02

《江城子》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最有名的断肠诗!很多人,只念了一句 “十年生死两茫茫”,就泪如泉涌,声音哽咽。

为什么苏轼在妻子王弗去世十年后,写下《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诗词,能够穿越千年,感动无数人?

这不仅仅是因为爱情,更是因为苏轼写出了全人类共有的情感:失去的遗憾! 回不去的你,回不去的爱情,回不去的青春,还有回不去的故乡。而且这中间还隔着生与死,一道冰冷的墙。

韶华易逝已经让人伤感了,生死离别更让人痛断肝肠,真的是一种追不回的遗憾! 王弗陪伴苏轼11年,19岁结婚,到30岁,是苏轼最风光无限,最春风得意,也最灿烂、最热烈,最带有诗和阳光的一段美好时光! 苏轼天生性格豪放,不拘小节,容易得罪人而不自知。 王弗善解人意,心细如丝,正好弥补苏轼的短板,经常提醒他,小心谨慎。 正是有王弗的陪伴,苏轼才度过难忘辉煌的时光。当王弗因病去世后,苏轼的人生开始走向漂泊不定的流转生涯。

03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亡者在淹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潇潇的雨声里回去了。

鉴赏: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描写了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从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出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扫墓习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的确,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04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长安城里又遇清明,人们各自满怀忧思,纷纷坐上马车前往郊外踏青。可怜我孤身一人,默默坐在大堂之中,以茶代酒,怀思追远。

《清明即事》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05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无花无酒的清明,显得那样泠冷清清,把窗灯点亮,好在还有书为伴,一起共度清欢。

此诗作于王禹偁贬居商州期间的清明节。诗歌的前二句开门见山,清明这一天,人们都会穿起春装到郊外踏青赏花。然而,诗人却兀自坐在家中,既没有花酒助兴,也没有朋友作陪。在这样的情况下“过”清明,诗人往日的孤寂心情就更为典型地表现出来了。因此,诗的第一句看似平常,实则含义颇深。

接下去,诗人进一步扩大加深这种沉重感。“兴味萧然”本已经勾画出作者百无聊赖、孤独寂寞的心情,更何况他又用“野僧”作比。我们知道,佛家主张“物我两忘,四大皆空”,作者身居人境自比“野僧”,一种几乎被世人遗忘、自生自灭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作者凄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现得更为强烈了。

后二句是作者的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昨日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烧水煮饭是生活所需,而诗人在这里只说“分与读书灯”,这就使兴味得以转化,是一种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萧然”迥然有别: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火炬,驱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净化,另有一番“兴味”在心头。这种“兴味”的内在涵义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兴味。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形象才显得生动形象——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清明佳节。

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寥寥数语,质朴平实,于小处见大,自然揭露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06

《清明日对酒》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人生有酒,就应当大醉一场,百年之后,可是一滴都带不到九泉。我们所拥有的,只有这一辈子。

清明时节,我们总想起杜牧的诗句。

但清明诗还有很多,这里推荐一首名篇。

南宋诗人高翥的《清明日对酒》。

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曾收入《千家诗》,流传甚广。

南宋诗人高翥(Zhu)的这首《清明日对酒》以清明祭扫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思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脆弱。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的时光和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清明的诗歌大约都是悲哀孤寂的,这首诗也是如此。 诗比较好理解,就不做译文了。 不过这首诗的独特在于后半段的感受。 诗中写到:落日后独有狐狸在坟冢里的窝中休息,儿女们回到家里马上忘记了悲伤,在灯下欢声笑语。 这句很有反讽的现实意义,无奈而又真实。

人去世之后慢慢的就被人遗忘了。 所以今朝有酒今朝醉,百年之后就连一滴也带不到地底。 既然死后一切都没有了,那还不如活着的时候好好地享受,不要计较太多,生活得痛快一点。 这并不是说消极避世,只是文人士大夫的旷达乐观,提倡及时行乐而已。 该进取的时候进取,该放下的东西放下。 正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正如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正如高翥的“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正如我们常说的活在当下!

07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不要推辞眼前美酒,只怕风儿一吹来,把满树的花瓣纷纷吹落。珍惜时间,不要辜负大好时光。

《郊行即事》,北宋程颢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宋代“理学派”的作品。作者描写了清明节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将追逐落花的小游戏写进了诗里,在平添几许稚趣的同时,劝说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时光。

程颢,生活于1032年-1085年,享年53岁,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程颢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在长满芳草的原野尽情游赏,远山春意正浓,四周一片碧绿苍翠。乘兴追逐随风飘飞、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的落花;困倦时就坐在溪水边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我并不是要推辞这杯酒,辜负诚挚劝酒者的心意,只怕风吹花落,转眼间便零落成空。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不妨肆意游玩,但不可乐而忘返。

1 阅读: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