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不忘铮铮铁骨!重温6首英烈诗文。

静心墨守 2025-04-01 05:17:42

在这片闪耀着历史光芒的舞台上,每一声诗词的铿锵有力,每一个角色的深情演绎,都如同火花般点燃了心中的那份赤诚。我们用心品味了革命先辈们的豪情壮志,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饱含着他们对自由与和平的渴望,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无限憧憬。一字一句,如同战鼓催人奋进,激励着我们继承遗志,不负韶华,为梦想拼搏,为国家强盛贡献力量。

这些诗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今日的和平繁荣来之不易,它是由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清明祭英烈

大义凛然, 浩气冲霄汉。

岩浆澎湃一腔血, 化做烽火燎原。

自古谁能不死, 献身真理无憾。

笑看忠骨理处, 春来百花争妍。

01

《蝶恋花.我失骄杨君失柳》

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也是一首悼亡词。主席在词中寄托了毛泽东对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深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歌颂了革命先烈生死不渝的革命情怀,激励广大人民捍卫革命成果。

我失去了令我感到无比自豪的妻子杨开慧,你失去了你的丈夫柳直荀。我详细杨柳二人的英魂一定会飘向深广的长空。 试问吴刚天上有什么,吴刚捧出了月宫特有的桂花酒来迎接他们。

寂寞的嫦娥也喜笑颜开,舒展起宽大的衣袖,在万里青天之上为烈士的忠魂翩翩起舞。忽然听到人间传来的战争胜利的捷报,两位烈士的忠魂顿时高兴得泪流如雨。

《蝶恋花·答李淑一》它原本是一首“悼亡”词,可词人却在无限悲伤之中融入了对革命烈士的崇高敬意和对革命胜利的期待,使得这曲传统的婉约词牌升华成为一曲忠魂颂。

02

《狱中诗》

陈仲亭

不堪回首皖江滨,饮马垢中囚羁身。

以致此驱经险道,莫教遗志柒污尘。

人逢佳节思想切,我自孤樽酌酒巡。

云雨无情隐夜月,良宵空账万千人。

这首诗创作于陈仲亭身陷囹圄之际,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的坚守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诗中“不堪回首皖江滨,饮马垢中囚羁身。”一句,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皖江之滨成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交织的象征。

“以致此驱经险道,莫教遗志柒污尘。”这不仅是陈仲亭对自己信念的坚持,也是对所有追求正义与真理者的一种呼唤。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内心的纯净与高洁,不让理想沾染一丝尘埃。

“人逢佳节思想切,我自孤樽酌酒巡。”节日本是欢聚的时刻,但对于独处于牢狱中的诗人而言,却只能以酒为伴,独自品味孤独与思念。这里的情感复杂而深邃,既有对家人的深切怀念,也有对国家未来的一片赤诚之心。

“云雨无情隐夜月,良宵空账万千人。”夜幕下的云雨遮蔽了皎洁的月光,正如黑暗时代下无数被遗忘的灵魂。但即便是在这样的夜晚,诗人的心中依然有千万人相伴,他们的精神与理想在暗夜中熠熠生辉。

《狱中诗》不仅是一首记录个人苦难与挣扎的作品,更是一曲对人性光辉的颂歌。它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人们仍能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03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清末女革命家秋瑾的词作。

此词上阕描写作者眼见祖国被列强欺凌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抒发了作者为国报效的决心;下阕表现作者不甘身为女子的英雄情怀,抒发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

全词风格爽朗豪迈,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表现了作者追求革命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热忱,激越愤慨之情充溢其间。

秋瑾的诗词作品充满了革命豪情和爱国精神,她的《满江红·小住京华》等作品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后人。她的精神象征着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她用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妇女解放运动树立不朽的丰碑。

1907年7月15日的清晨,秋瑾,同盟会成员,在安庆起义失败后,谢绝朋友要其离开绍兴的劝告,最后血洒轩亭口,时年33岁,还没有看到黎明前微弱的光芒,年轻的生命就从此定格。

秋瑾(1875-1907),辛亥先烈,民主革命家。幼好文史,善诗词,擅骑马击剑。清光绪三十年(1904) 日本留学,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先后加入光复会、中国同盟会。次年,为反对日本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而回国。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次年,接办大通学堂,赴浙东各地联络会党、组织光复军,准备皖、浙两地同时起义。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后,六月初四在大通学党被捕,初六(7月15日)就义于轩亭口。秋瑾曾写下“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她的就义对整个中国的触动是很大的。

秋瑾是华夏杰出先烈,民族英雄。 蔑视封建礼法,提倡女权,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早年学习经史、诗词,善 骑射。 她与吕碧城被称为“女子双侠” ,与唐群英被后人誉为“辛亥革命的孪生女儿” ,与 唐群英、葛健豪誉为“ 潇湘三女杰” ,她们的女权与女学思想成为近现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绍兴三杰”为秋瑾、 鲁迅和周恩来。

孙中山赞誉她为"巾帼英雄",

郭沫若评价她"是中华民族觉醒初期的一位前驱人物。

04

“尽国家之责任者,意即所谓保卫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为中华新国民,而子孙万世亦可长保无虞”,“一封是林觉民的《与妻书》、一封是方声洞的《禀父书》,从这两封生死告白中,我们能看到革命志士的绕指柔情和铁骨男儿的家国大义”,不同的两个人两封信,却是相同的家国情怀。他们无愧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与妻书》

这是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起义前夕,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的静谧中,挥笔写下了一封令人动容的《与妻书》。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血泪,每一句话都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与不舍。 ​

05

《梅岭三章》陈毅

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族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06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华相众生等,中国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决心为变法不惜一死,来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而后慷慨就义,虽悲壮且震撼世人!

梁启超称其为“为国流血第一烈士”,将这场未竟的仪式推向高潮。谭嗣同之死,除了给清政府本就沾满鲜血的屠刀再染上一抹鲜红之外,还多了一层深意:革命之火开始燃烧了。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在死神即将来临时,没有痛哭流涕的忏悔,也没有卑躬屈膝的求饶,而是从容赋诗,慷慨赴死。那种大义凛然的悲壮,视死如归的气概,时至今日仍然让人唏嘘之余敬佩不已。

他们的一生是伟大的,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体现了一种为坚守道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

在历史长河中,诸多仁人志士用行动诠释了“舍生取义”。文天祥被俘后,元军许以高官厚禄劝降,可他一心向宋,宁死不屈,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彰显爱国与忠义;谭嗣同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他本可逃走,却为唤醒国人,甘愿就义,高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展现为理想献身的决绝。在现代,革命烈士们为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以生命换取人民幸福,同样是“舍生取义”的生动体现。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正义,为理想与信念拼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