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清朝灭亡,手握兵权九大封疆大吏下场如何?他们分别是谁

无良猫 2021-04-23 17:34:37

崇祯从他哥哥手里接过了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这个烂摊子。内部,天灾不断,土地兼并,吏治腐败,老百姓到处是揭竿而起,外部满清政权虎视眈眈,时不时地举兵南下。此时,国库空虚,崇祯是焦头烂额,拆了东墙补西墙,大明王朝就如同一个破房子,轻轻地踹一脚,就会轰然倒下。1644年,满清入关,建立了自己在中原的统治政权,大明这家公司就此关闭歇业。

满清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了迅速地结束战乱,他们积极地吸收明朝的各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统治制度,使满清在满目疮痍中华大地上,迅速地平息了各地的战乱,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政权。

明末,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更好地弹压各地的农民起义,设立了总督制度。满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在继承明朝这一制度的基础上,更加地发扬光大。满清设立漕运总督,主负责全国的海运工作,河道总督主要负责全国的河道治理以及河运相关工作。

另外把全国划分为9个行政区域,各设立总督一名,这些总督基本上掌管着当地的财政、军事、司法等大权,直接对皇上负责,是满清王朝统治时期相当有影响力的官员。1911年,随着武昌起义的一声炮响,满清王朝寿终正寝。1912年,满清最后一个皇帝傅仪恋恋不舍地从皇位的宝座上退了下来。

那些在他手下曾经混得风声水起的9个位高权重的总督将会迎来什么样的命运呢?第一位登场的是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东三省就是现在的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这里是满清的龙兴之地,在当时东三省总督都是名义上的九大总督之首,要对皇帝绝对忠诚。

不过当时那地方是冰天雪地,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地方。在满清的统治之下,其他民族的人是不能随意地到那里,赵总督主要是弹压那些偷偷摸摸跑到那里的刁民。在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清浪潮中,赵总督最终也是向袁世凯总统投降了,给了一个写大清历史文章的闲差,大权旁落,也算是落了个善终。

第二位出场的是直隶总督——张镇芳。直隶总督掌管京畿重地,想得到这个位置,那也得是大清的死忠才是。但是到了大清后期,老妖婆老眼昏花,利令智昏,找了好多个埋葬大清的厉害角色。开始都以为张总督是大清的心腹,后面才发现是袁大总统的心腹。他在袁大总统死了以后,又参与了张勋复辟,被抓了起来,最后在监狱里老死终生。

第三位登台的是最有钱的总督,两江总督——张巡。主要管辖江苏、安徽、江西等地,这里当时是水陆码头,相当繁华。在1917年复辟失败后,溜到了国外。后来北洋政府免他无罪,最终病死在天津。

第四位上台的是闽浙总督——松寿,他是个满族人。主管福建、浙江等地,这个地方是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根据地。再加上这里濒临沿海,地形复杂,满清政府相当重视。辛亥革命发起以后,松总督也是为满清主子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在与起义军交战时,死在了战场上。

第五位登场的是湖广总督——瑞澄。听名字就知道,他也是一个满族人。管辖的地方包括湖南、湖北等地。经济富庶、民风彪悍,刁民特别多。瑞总督有点儿背,做事也欠考虑。当时的满清已是千疮百孔。

很幸运,在他的一顿骚操作下,武昌起义爆发。一看大事不妙,带着自己的小老婆跑路。财产充了公,没有多久抑郁而死。第六位出场的是两广总督——张鸣岐。两广当时基本上已经被列强给瓜分得差不多。他的命令都出不了办公室,也算够悲催的。革命党的炮还没有打过来,他就带着金银细软跑路了。

这小子也是个软骨头,后面又给日本人当走狗,1945年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去找老妖婆去了。第七位登台的是川陕总督——升允,满清公司都倒闭了,他还在死撑着。傅仪退位后,他还积极联络各地的遗老遗少,做着复辟大清的美梦。但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他的复辟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带着满腔的遗憾,去向他的列祖列宗报道去了。

第八位上台的是四川总督——赵尔丰,他是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弟弟。这哥俩也都算是牛人,混得是人五人六。不过这小子是一个心狠手黑之人,对革命党逮着就杀。最终是日暮西山,被起义军给抓起来打靶了。

第九位露面的是云贵总督——李经羲。他这个总督估计是当是最不值钱的一位。当革命党打到家门口的时候,他也没有拼死反抗。当然李总督也没有做多少坏事,革命党把他给抓起来没有多久就给放了。后来还混了一个北洋政府的总理。可惜不是享受的命,上任不到一周就挂课了。

总结:随着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落幕,这些曾经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最终都走向了历史的审判台。这里面有一些一直与人民为敌,但在历史的滚滚车流中被辗得粉碎。有一些逃不出历史和时代的宿命,为政为官也只是为了混口饭吃,但他们也严重阻碍了历史的发展,成了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帮凶。

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在感叹这些历史人物悲剧命运的同时,也正是在感叹我们自己。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为国、为民、为了天下苍生,即使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要铭记,如果只是为了功名利禄,害国、害民,都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0 阅读: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