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龚琳娜,卖房离婚不给子女留财产,从“忐忑”到“坦然”

谦语谈书风 2025-02-26 13:47:28

提起龚琳娜,人们最先想到的,或许是歌曲《忐忑》中,她夸张的表情与怪异的腔调。

又或许是她找了个德国老头结婚,夫妻俩恩爱无比,宣称“我们每天都像在过情人节!”

而就在50岁时,龚琳娜做出了一系列惊人决定:结束19年婚姻,卖掉北京房产,租住大理老宅,还坚持不给子女留财产。

她的选择引发热议,也让人不禁思考:她为何会作此决定?

从“忐忑”到坦然

2010年,《忐忑》如一阵旋风席卷华语乐坛,也为龚琳娜贴上了“神曲歌手”的标签。

然而,对于追求艺术本质的她来说,这个标签既是荣耀,也是一种束缚。

在《忐忑》走红之后,龚琳娜并没有满足于一时的成功。

她深知,真正的艺术价值不在于一时的轰动效应,而在于持续的创新和突破。

因此,她开始了一段艰辛但充满收获的音乐革新之路。

龚琳娜开始尝试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新艺术音乐。

从古老的民歌到宫廷雅乐,从少数民族的山歌到江南丝竹,无一不成为她创作的灵感源泉。

有人赞叹她的创新勇气,也有人质疑这种融合是否会失去传统音乐的本真。

面对质疑,龚琳娜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创作初心。

她认为,音乐的发展就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2011年,龚琳娜推出了《黄河船夫曲》,这首作品巧妙地将陕北民歌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展现了她对传统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能力。

紧接着,她又与老锣创作了《自由鸟》,不仅开创了中国新艺术歌曲,也是两人的定情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在音乐界引起轰动,也让更多人看到了龚琳娜作为艺术家的深厚功力。

2011年,龚琳娜荣获“中国十大品牌女性”称号,这不仅是对她音乐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她作为女性艺术家影响力的认可。

从此,她更加注重在音乐中传递正能量,影响更多人。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龚琳娜的音乐创作更加丰富多元。

她开始尝试古诗词音乐创作,将《楚辞》、唐诗宋词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谱写成现代音乐。

这些作品不仅让古老的文字焕发新生,也让更多年轻人重新认识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龚琳娜还启动了二十四节气音乐项目。

她根据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创作了24首富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

这个项目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重新定义“家”

2017年,龚琳娜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她卖掉了北京的房子,只身前往云南大理,租住在一座古朴的白族老宅中。

这一举动在当时引发了广泛讨论,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会选择“背井离乡”。

事实上,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

多年来,龚琳娜一直在寻找一个能让自己内心真正安定下来的地方。

北京虽然是文化中心,但快节奏的生活和喧嚣的环境,让她感到疲惫。

她需要一个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创作,同时又能亲近自然的地方。

在多次造访大理后,龚琳娜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深深吸引。

大理的苍山洱海,古朴的白族建筑,悠久的历史文化,都给了她无穷的创作灵感。

最终,她做出了这个看似大胆,实则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

在大理,龚琳娜租住的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白族老宅。

这座老宅坐落在大理古城边缘,远离喧嚣,却又不失便利。

宅子保留了传统白族建筑的特色,三进院落,木质结构,雕梁画栋。

龚琳娜在保留原有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对内部进行了简单的现代化改造,使之既有古朴之美,又不失现代生活的舒适。

每天清晨,龚琳娜都会在院子里种花种菜。

午后,她常常坐在庭院中,或是创作新曲,或是练习古琴。

大理特有的阳光透过院子里的树叶洒落在她身上,仿佛为她的音乐创作增添了几分灵性。

有时,她也会邀请当地的音乐爱好者来家里交流,分享音乐心得。

在大理的日子里,龚琳娜开启了一项别具一格的社区音乐计划。

她发起成立了一个名为“邻里和声”的业余合唱团,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普通居民。

从刚退休的中学老师到经营小杂货店的夫妇,再到照顾家庭的全职妈妈,大家因为对音乐的热爱而聚在一起。

每周末,合唱团都会在社区活动中心欢聚一堂,共同探索各类音乐风格。

追求自由的代价

2024年深秋,龚琳娜的一纸离婚声明在文艺圈掀起轩然大波。

她与德籍音乐人老锣的19年婚姻画上句号,令众多关注者唏嘘不已。

岁月如水,冲淡了最初的激情。随着时光流逝,两人在生活理念和人生规划上的分歧日益凸显。

地理上的阻隔更是为这段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龚琳娜扎根中国,而老锣则长居德国。

尽管音乐依旧是连接彼此的纽带,但生活的重心却渐行渐远。

事实上,这场分离早有征兆。近年来,两人已开始了事实上的分居生活。

最终,他们选择以一种理性而优雅的方式告别。

两人合力创作的《自由鸟》成为了这段感情的终章,歌词中既有对往昔的眷恋,也包含了各自追寻新生活的决心。

这首歌,既是告别的挽歌,也是新生的序曲。

龚琳娜作为两个混血儿子的母亲,在教育理念上展现出独特的观点。

在龚琳娜看来,真正宝贵的不是金钱和物质,而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她的教育方式强调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龚琳娜鼓励孩子们接触多元文化,学习不同语言,体验各种生活方式。

同时,她也让孩子参与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龚琳娜在国外生活经历的影响。

她观察到许多西方家庭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深感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龚琳娜的教育选择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有人赞赏她勇于追求自我、挑战传统的精神,认为她为当代女性树立了独立自主的榜样。

也有人质疑她的做法是否过于理想化,担心这种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子女的成长。

面对这些争议,龚琳娜保持着坦然的态度。

她认为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关键是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龚琳娜坦言,她的选择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但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能让更多人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结语

在50岁这个人生的重要节点,龚琳娜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不忐忑”。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心中的幸福。在艺术和生活中寻找平衡,勇敢地面对变化,或许这就是龚琳娜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参考资料】

1.大众日报-2025.02.21-《龚琳娜:行走的歌者》

2.中国新闻网-2015.08.20-《龚琳娜老锣:我们天天都是情人节》

3.正观新闻-2024.10.15-《龚琳娜官宣离婚 微笑唱《自由鸟》,和平分手显仪式感》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