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满耳的“二代”,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久被遗忘的“二代”——秦二世。他这个二代之名,不是出于别人的艳羡与鄙视,而是出于他爸爸——秦始皇的霸道。
秦始皇霸气满满,认为大秦王朝可以千秋万代,自己是始皇,后代们就二世、三世…一直叫下去,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他想得美,但为什么他想得这么美呢?其中缘由,我们还需深刻了解一下秦始皇其人。
对于秦始皇,大家可能都不陌生,知道他妈妈是个歌妓、爸爸曾作过人质,甚至还晓得他爹不是他亲爹、他娘总给他找后爹的小道消息。但是,这还不叫了解。了解一个人,老百姓常说,要知根知底。所以,真正了解一个人就要知道他祖宗十八代。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秦始皇都有些什么祖宗!
司马迁在《秦本纪》中,对秦始皇的祖宗们进行了追根溯源。不过,看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先秦所有人物的来历都能追溯到黄帝。也对,都是炎黄子孙,要是有人给捯饬,谁都是系出名门。所以,对于记载中的秦国早期祖宗们,没什么实际意义,我们就掐了别播了。那从哪开始播呢,就从商末周初吧。
据说,在商朝时,秦人曾在西北边垂保卫边疆,抵御着外贼戎狄,也防御着内鬼周人。他们曾经很受重用,显赫一时。但商人一下课,周人上了台,他们就倒了霉,从贵族一下变为了奴隶。
人们只知秦王,而不知秦人,好像秦人是生而为王的。而实际上,他们原本是奴隶。但从奴隶到皇帝,他们不是爆红翻身一夜间,而是步步维艰800年。
有技术才有立足之地
秦人长期混迹西北,逐步通晓了些游牧民族的特有技能——放牧养马。被贬为奴隶后,他们没了特殊任务,心无旁骛,一心劳动,竟在不断实践中把这门技艺发扬光大起来。后来,他们的首领秦非子更是因养得一手好马而声名远播。
宝马名车,谁不爱。再说,在那会,马是军队的腿,不但是交通工具,也是战斗力。所以,周孝王听说了非子的名气后,很是重视,命他奉旨养马。而秦非子也很珍惜为周天子效力的好机会,尽心尽力。春天种下一匹马、秋天收获几匹马,周孝王很高兴,封秦为附庸,并赐予封地——秦与姓氏——赢。
自此,秦人才有了 “秦赢”这一称号。周孝王这也算破格提拔。可见,技术是可能打破阶层的利器。从古至今,掌握一门技术都很有必要。
肯奋斗才能升职
附庸,是依附于大国而存在的小团体。秦人这个附庸就是要依附大国,帮人家抵御西戎打前阵,作炮灰。但他们却不认命,不想把炮灰作成专业,玩命相抗。在经历几代先辈的伤亡与失败后,秦庄公终于击败西戎。为表彰此功,周宣王封他为“西垂大夫”,并增加了他的封地。
把秦人封在西垂,就是要让他们在抵御西戎的第一线发光发热。为了生存,秦人只能浴血奋战,
几代首领都战死沙场。忧患逼人强大,历经百年,他们不但存活下来,还在与西戎的拼杀中,不断壮大。
到了周幽王时,犬戎入侵周朝的统治中心——镐京。经历了几次烽火相戏,大部分诸侯都不听号令,不来救助。秦襄公位列诸侯之下,不敢拿大,赶来勤王。先是辅立新天子周平王继位,后又护送他迁都洛邑。周平王身处落魄,很是感动,没有别的东西,就给了名头,封秦襄公为诸侯,而赐予的封地却有莫须有之嫌:是一半在犬戎手里、另一半常年受犬戎侵扰的岐、丰之地。至此,秦国才成为列国之一。
秦国地处抵御西戎的第一线,不进则退。别人认为莫须有的封地,秦襄公认为必须要有,打了就有了。他和他的后代子孙拿出“还我河山”的气魄和愚公移山的决心,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地又历经百年,终将关中平原大部分地区收入囊中。
有影响才有地位
秦国成为西方新兴大国,但却不受尊重。说到底,古今一理,还是地域歧视与出身问题:秦国,地处边陲;秦公,出身低微。秦穆公执政后,决心要造出国际影响,改变秦国印象。人才是第一战斗力,他挖门盗洞找人才,从奴隶中找到百里奚、在蛮夷中发现由余。向西,他没有忘记祖上的遗志,继续剿灭西戎,兼国十二、开地千里;向东,他逐鹿中原、参与争霸,先后辅立晋惠公、晋文公,走进了中心政治圈。
秦穆公位列春秋五霸,是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君主。但是,我还是要说但是,他实在有些生不逢时。他本想向中原更进一步,可无奈遇上了天授大命的晋文公重耳。等了好久终于等到晋文公死了,秦军前后三战,最后才取得一次胜利。晋国成了秦国东进的藩篱,秦穆公抱憾而终,而他的继承者们,虽曾全力征战,也未能逾越。
后来,天下巨变,晋国解体。三晋作为新兴国家,一时风光无限,尤其是魏国。君主有魅力,臣子有实力,侵占了秦国大片土地。秦君也曾几次奋起,但都成徒劳,直到秦献公时,才堪堪挽回危局。
认识不足、改变自我才走向强大
秦献公之后,秦国迎来了一位开天辟地的君主,就是秦孝公。秦孝公继位时,群雄并起,秦国垫底。他不甘于这样的局面,引进人才商鞅,实行变法。变法即改革,就是确立新规则,给既得利益者以打击,给不得志者以机会。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既得利益者是统治者确立地位的盟友,打击他们就是动摇自己,稍有不慎,即会跌落尘埃!
可秦孝公却不怕,他六亲不认彻底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织、军功。后来,为了彻底打击特权群体,他还进行了迁都。当时,很多国家都在搞变法,但也很多都是搞搞而已,只有秦国将变法进行到底。没了祸国殃民的白吃饱,平民百姓只要肯吃苦、敢拼命就有出头之日。秦人纷纷奋起,秦国渐渐强大!
面对秦国的强大,各国列强也没有混吃等死。他们大搞合纵,联合对秦。在这种形势下,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继位了。虽然有个能干的爹,但秦惠文王却没有坐享其成,依然拼搏。对内,他一即位就杀了商鞅,不仅杜绝了下一个特权人物的成长壮大,还缓解了变法带来的矛盾,使商君之法真正在秦国落户扎根;对外,他招揽来纵横家张仪,破坏合纵,大搞连横,打击三晋,攻取巴蜀。
自强不息才登上巅峰
秦惠文王之后,秦国又迎来了一个困难时期。秦武王短命,其后继位的秦昭襄王年幼,而身边赵国却出了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强势崛起。
嫁给国君、又死了丈夫的女人,都会变强。这时,秦惠文王的遗孀芈八子挺身而出。这个寡妇本是楚人,只因生了秦昭襄王,就为秦国奉献了终生,得谥号“宣”,人称宣太后。但女人再强,终是女人,宣太后的执政风格难脱怀柔。她以爱情为饵诱杀了情夫义渠王,助秦国一举灭掉义渠,使秦军东进再无后顾之忧!
母亲的怀柔,并未让儿子温文尔雅。秦昭襄王异常强悍,他翅膀一硬,即改弦更张,罢黜母后之权,启用范睢,定国策“远交近攻”,蚕食近邻,强势扩张;任用白起,决战长平,坑赵卒40万,举世皆惊,彻底打垮了宿敌赵国。秦昭襄王倾情打造“虎狼之秦”,灭掉东周,雄视四方,把统一天下之路缓缓展开。
秦昭襄王在位56年,不可不谓之长,以至于他之后的两任君主继位就都已不再年轻,只能匆匆而过,没留下太多痕迹。但这并不要紧,因为他们有一个好儿孙——秦王政,也就是秦始皇。 “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祖宗给了他一个强大的国家,秦王政就用它来统一天下。吞并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北拒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在他之前,中国从未有过大一统;在他之后,除了项羽这个有些傻气的“霸王”,其余衮衮英雄皆为大一统累折腰。秦王政,开创了大一统,其丰功伟绩不可言说,你不服不行!
想前人所不敢想,为前人所不能为,秦王政也自以为了得,超越三皇五帝,干脆合二为一,自称“皇帝”。他不要谥号,死后不允许后代臣子评论自己,不叫这个宗、那个皇的,就叫“始皇帝”,而他的后代就叫二世、三世、四世……以此类推!
站在奖台上,总会想起当年的不易。可以想象,秦始皇站在长城之上,也一定曾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一个奴隶家族,用尽800年,代代拼搏,终于从无产阶级熬成皇帝陛下,殊为不易!
800年,桑田沧海!这是朕打下的江山,当然要永世享有。于是,秦始皇任性起来,横征暴敛、焚书坑儒……他作死了,上来个二代秦二世,更是以享乐为己任,醉生梦死,不但没得好死,还败光了家底。随后的三代子婴好像只为死而来,一冒头就被了结,而随着被了结的还有赢氏一族和大秦帝国。秦始皇设想的千秋万代,只传了短命的二代、三代,仅历15年就戛然而止!
一个奴隶家庭奋斗了800年,才登上巅峰,可只用了15年就又让一切都灰飞烟灭。天下大势,从来不进则退。爬上来,步步维艰;摔下去,一夕之间。再艰辛的历程,再霸道的功绩,不事进取就想世代占据高位、享尽好处,不可能!“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秦始皇没做到的,试看谁能做到!
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