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张健作为省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链长,带队到常德市、岳阳市,围绕“省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发展”和“助力湖南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产业备份基地”课题,开展调研。
调研组一行深入园区和企业,详细了解自主研发、市场销售、发展规划等情况。调研组指出,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强化资金资源要素保障、优化审评审批机制等举措,大力支持企业开展高水平原始创新,以科技创新助推生物医药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重点产业发展,高规格成立以省领导担任链长的重点产业链倍增计划工作专班,组建发展基金,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围绕构建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推动13大产业链建设取得新成效。
从试点到全国范式的跨越
“链长制”于2017年最早出现在工程机械产业发达的湖南长沙。2018年4月,湘潭市出台《关于推行“链长制”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将政府高层领导与产业链发展深度绑定,开创中国产业治理新模式。
同年7月,湖南省制定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联系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分工方案,由省领导直接联系重点产业链,进一步强化这一机制的实施。
“链长制”的中心在于构建“链长+链主”的双轮驱动机制。链长由省市级领导担任,统筹政策、土地、资金等资源;链主则由行业龙头企业担任,主导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这种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协同,使得各产业链上的湖南民企发展迅速。湖南知名民企三一重工在链长协调下,将120家供应商引入长沙经开区,本地配套率提升至65%,生产成本降低18%。
2021年,工信部在湖南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链长制”。
2024年,湖南设立产业链专班,由省领导担任13条重点产业链链长。为推进重点产业倍增计划,湖南开展“链长到一线”等活动,各条重点产业链的省级链长,每周不少于半天研究对口产业发展相关工作。省级链长频繁走进园区、企业,深入一线问需,将解决问题落在实处,集中资源和力量打造一批新增长点。
聚链成群、梯度培育,做强存量、做优增量,构建协同发展的新生态,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识。
目前,湖南形成“一链一策”的系统化推进机制,在补链、强链、延链上长袖善舞。
13条产业链的破局之路
新春时节,湖南13条产业链链长开展“新春第一访”,下企业、进车间,听建议、谋长策,铺开新一年的产业链发展宏图。
在长沙经开区的三一重工18号厂房,全球最先进的智能生产线正在运转。这里不仅是“中国智造”的标杆,更是湖南“链长制”深度实践的缩影。作为工程机械产业链链长,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每周至少半天深入企业调研,协调解决芯片短缺、物流瓶颈等问题。在他的推动下,2024年,三一重工联合中南大学,攻克3D打印关键技术,实现高端零部件国产化率提升至90%。
“工程机械之都”长沙,各链长深入企业一线,着力破解主机企业强、配套企业薄弱的产业痛点,专门出台地方性法规,成为国内首创。在湘中老钢城娄底,在各链长的支持下,一块感光干膜的解析度做到7微米,相当于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
目前,湖南累计培育出以民企为主体的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5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信息显示,湖南的“链长制”实践呈现三大特征:首先是重点突破。湖南聚焦“4×4”现代化产业体系,选择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13条产业链重点突破,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点;其次是政策创新。湖南出台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对链主企业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用地指标倾斜等政策支持。再次是数字赋能。湖南建设“产业大脑”平台,整合产业链供需数据。在长沙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依托该平台,比亚迪、百度等企业实现自动驾驶数据共享,测试效率提升40%。
这些举措推动湖南产业集群加速崛起。2024年,湖南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突破1.2万亿元,占全省GDP的28%;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8%。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联动”
在岳阳城陵矶港,一艘艘满载工程机械的货轮正驶向东南亚。这是湖南“链长制”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场景。
作为长江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连接点,湖南通过“链长制”打破行政壁垒,构建“长株潭核心区-环长株潭协同区-湘南湘西承接区”的三级产业梯度。
长株潭“智造三角”——长沙工程机械、株洲轨道交通、湘潭先进材料产业链的民企形成资源互补。2024年,中联重科与中车株机联合研发的智能矿山装备,实现矿山开采无人化,订单增长300%。
近年来,“有困难,找链长”在长沙已成为企业的“习惯动作”。目前,长沙形成了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链长,明确一位市级领导联系一条产业链的高规格“链长制”。从提出“链长制”至今,长沙市委、市政府围绕企业遇到的多种困难,全力解决产业链条不完善、配套不健全等问题。
在湘南湘西承接区,依托“链长制”,永州民企打造了全国最大的皮具箱包产业集群,吸引广州120家企业转移,年产值突破200亿元;郴州承接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形成PCB板产业集群,本地配套率达75%。
同时,湖南探索的“链长制”实现跨省协作,与湖北共建“长江中游汽车产业走廊”,吉利汽车在长沙、武汉两地工厂实现零部件互供,物流成本降低15%;与广东联合推动“粤湘电子信息产业链”。
这种协同效应显著提升湖南的产业竞争力。2024年,湖南承接产业转移项目543个,到位资金4481亿元,其中80%投向先进制造业。
产业链是产业的集合,产业是企业的集合。尽管成效显著,湖南“链长制”仍面临挑战。部分产业链存在“低端锁定”现象。同时,行政干预可能抑制市场活力,个别园区出现“为链长制而链长制”的形式主义倾向。
对此,湖南正探索破局路径,设立产业创新基金,支持链主企业联合高校攻关“卡脖子”技术;推行“链主负责制”,由链主企业主导制定产业链标准。三一重工牵头制定的“工程机械智能工厂标准”,已成为行业标杆。
湖南“链长制”的创新实践,不仅破解了民企产业升级的困局,更重塑了区域经济的治理逻辑。这一制度的中心,在于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深度协同,构建起产业生态的“热带雨林”。(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