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有个国王听信谗言,下令驱逐全国的犹太人,结果可想而知,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纷纷出走,经济大幅滑坡,王朝最终覆灭。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就在当下,一位著名企业家竟然也在用排外的狭隘心态对待海归人才,真可谓固步自封、井底之蛙。

这番言论一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有人叫好,认为很多海归的确有问题,拒用无可厚非。
但更多的声音是质疑:海归凭啥就等同间谍?没有海归的贡献,哪来新中国的飞速发展?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归国学人,不都是海归的杰出代表?就算如今,依然有大量海外学子学成归来,他们凭真才实学、满腔热忱为国效力,岂能被简单地扫进“间谍”的范畴?

但问题是,国内高校就能百分百保证没有间谍?这不是本末倒置、自相矛盾吗?况且,海归人才中就算真有极个别别有用心之人,也不能就此全盘否定,更不能用“间谍论”给所有海归扣高帽。这种非黑即白、不分青红皂白的做法,只能暴露出其思维的僵化和狭隘。
深究其背后原因,恐怕是出于一种迎合短视民粹主义的政治考量。近来,排斥海归之风愈演愈烈,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海归避之不及,甚至在招聘中直接说"no"。
在这种大环境下,董明珠的言论无疑是顺应了一部分人的偏见,迎合了他们非理性的情绪。但作为一家国际化企业的掌门人,董明珠不应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应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格局。要知道,当今世界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封闭排外只会让企业失去竞争力,丧失发展机遇。唯有海纳百川,广纳贤才,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越来越多地方排斥海归的大趋势,上海依然在选调生招录中为海归留有名额,宽容看待海外名校。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正是一个成熟社会应有的智慧。
它不会因为别人的做法就盲从,更不会用狭隘的"爱国主义"捆住自己的手脚。相反,只有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擦亮招贤纳士的招牌,才能为上海的未来储备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说到底,面对留学生的去向问题,我们更应冷静、客观地对待。不能简单化地认为出国留学就是"叛国",更不能对所有海归人才赶尽杀绝、全盘否定。要客观分析海外形势的复杂性,既看到机遇,也正视挑战。
在吸引更多留学生回国的同时,也要以更加开放、灵活的方式拥抱全球化,让中外人才的交流互鉴成为常态。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为国家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说到这里我想问:对待海归人才,究竟应该是董明珠的排外论,还是上海的海纳百川?你是怎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