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不应法外“狂飚”

洪睿泽说汽车 2025-04-12 09:40:40

开车,本该是一件让人享受自由的事情,但现在,随着各种“智能驾驶”功能的出现,这事儿变得有点让人提心吊胆了。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你开着车,出了事故,结果发现这责任说不清,到底该谁来背?最近小米SU7的那场事故,三条人命,把这个问题彻底摆到了我们眼前。这真的只是个例吗?还是说,我们正在驶入一个智能驾驶的“无人区”,法律法规、技术安全、厂商宣传,都还有太多的未知和风险?

事情是这样的,一辆小米SU7,开着NOA智能驾驶,在高速公路上撞上了路障,车毁人亡。事后调查显示,车辆当时的速度超过了限速,而且驾驶员可能存在分心的情况。这事儿一出,舆论哗然,大家都在问:智能驾驶到底靠不靠谱?出了事,责任怎么算?

别以为这事儿跟自己没关系。想想看,现在哪个车企不在宣传自己的“智能驾驶”功能?什么自动泊车、高速领航、城市辅助,听着就高大上。有些销售甚至会暗示,这些功能可以让你“解放双手”、“轻松驾驶”。但事实呢?这些所谓的“智能驾驶”,真的能让你完全放心吗?还是说,它们只是一种辅助工具,驾驶员才是最终的责任人?

更可怕的是,有些车企为了卖车,故意混淆概念,把L2级别的辅助驾驶,吹嘘成接近L3级别的自动驾驶。什么“无限接近L3”、“L2.99999”,听着就让人云里雾里。消费者一不小心,就被这些花言巧语给忽悠了,以为自己的车真的可以“自动驾驶”了。结果呢?一旦遇到突发情况,系统反应不过来,驾驶员也措手不及,事故就发生了。

事实上,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智能驾驶”,都只是L2级别的辅助驾驶。说白了,就是帮你控制一下方向盘和油门,让你稍微轻松一点。但它并不能完全代替你,更不能保证你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安全驾驶。你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问题就出在这里。当你习惯了“智能驾驶”的便利之后,很容易放松警惕,甚至产生依赖心理。你会觉得,反正有系统帮我看着,我可以稍微分个神,刷个手机,甚至打个盹。但一旦系统出现问题,或者遇到复杂路况,你需要快速做出反应时,你还能及时接管车辆吗?

更糟糕的是,现在的“智能驾驶”系统,往往缺乏足够的信息。它们只能通过摄像头和雷达来感知周围环境,但这些传感器的视野有限,很容易受到天气、光线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前方有什么突发情况,比如施工路段、事故车辆,系统可能无法提前预警,等你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很多人都在质疑,这些所谓的“智能驾驶”,是不是弊大于利?它们确实能让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驾驶疲劳,但同时也让你更容易放松警惕,增加安全风险。更可怕的是,一旦出了事故,责任还很难界定,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如果是因为驾驶员操作不当导致的事故,那驾驶员肯定要承担责任。但如果事故是由“智能驾驶”系统的问题导致的呢?比如系统误判、算法漏洞、传感器失效,那车企是不是也应该承担责任?

现实情况是,要证明事故是由“智能驾驶”系统的问题导致的,非常困难。因为这些系统的运行数据,往往掌握在车企手中,消费者很难获取。而且,这些系统的技术缺陷,往往具有隐蔽性,很难通过常规检测发现。更重要的是,要证明车企存在主观故意,故意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很多消费者在维权时,都会遇到重重阻碍。他们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聘请律师,收集证据,甚至进行技术鉴定。但最终的结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因为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很难追究车企的责任。

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的法律法规,是不是已经跟不上“智能驾驶”的发展速度了?在“智能驾驶”这个新兴领域,我们还面临着太多的法律空白和模糊地带。比如,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定义,对于事故责任的划分,对于数据隐私的保护,等等,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

这就导致了“智能驾驶”领域出现了很多乱象。有些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不顾安全风险,盲目追求技术创新,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有些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缺乏了解,盲目信任,放松警惕,最终酿成悲剧。

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比如,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更加完善的事故责任认定机制,明确车企、驾驶员、系统供应商等各方的责任。可以建立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限制车企的过度宣传和虚假承诺。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数据监管机制,保护消费者的数据隐私和安全。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提高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认知水平,让他们充分了解这些技术的优缺点,避免盲目信任和过度依赖。我们可以通过科普宣传、驾驶培训等方式,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消费者认知,这都需要一个过程。在此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警惕,理性看待“智能驾驶”技术。不要被那些花哨的功能和宣传口号所迷惑,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记住,无论技术多么先进,驾驶员才是最终的责任人。

我们不能因为追求科技的进步,而忽视了安全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因为追求商业利益,而牺牲了消费者的权益。我们需要在科技创新和安全保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确保“智能驾驶”技术能够真正服务于人类,而不是成为潜在的威胁。

这场小米SU7的事故,只是一个开始。它提醒我们,在“智能驾驶”的道路上,还有太多的挑战和风险。我们需要认真反思,积极应对,共同努力,才能确保“智能驾驶”技术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我们带来更加安全、便捷、美出行体验。

话说回来,消费者在选购车辆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那些天花乱坠的宣传语给迷惑了。要仔细了解“智能驾驶”功能的具体性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使用这些功能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接管车辆。切记,“智能驾驶”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不能完全代替你。你的安全,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且,不要轻信那些所谓的“自动驾驶”测试视频。有些车企为了吸引眼球,会故意拍摄一些夸张的测试视频,让你觉得他们的“智能驾驶”技术非常厉害。但这些视频往往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拍摄的,很难反映真实情况。在复杂的道路环境下,这些“智能驾驶”系统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不要被这些视频所迷惑,要理性看待“智能驾驶”技术。

另外,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的时候,最好选择一些熟悉的道路。不要在陌生的、复杂的道路上使用这些功能。因为在这些道路上,系统可能会出现误判,导致事故发生。而且,在使用这些功能的时候,要随时关注周围环境,注意行人、车辆、障碍物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接管车辆,避免事故发生。

更重要的是,要定期检查车辆的各个部件,确保它们处于良工作状态。特别是与“智能驾驶”功能相关的传感器、雷达等,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如果发现这些部件出现故障,要及时修理或更换。因为这些部件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智能驾驶”功能的可靠性。

“智能驾驶”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给我们带来便利,也可能带来风险。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它,正确使用它,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

根据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驾驶自动化等级划分与技术要求》显示,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智能驾驶系统仍处于L2级别,即自动驾驶。虽然车型配备了更高级别的硬件,但软件算法和实际应用场景仍有诸多限制。这与部分车企宣传的“准L3”甚至“L3”级别存在明显差异,容易误导消费者。

另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2023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报告》显示,因驾驶人操作不当或人为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仍占较大比例,这表明在推广智能驾驶技术的过程中,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正确操作至关重要。

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曾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理性看待智能驾驶技术,不要过度依赖,在使用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警惕,确保行车安全。

这些数据都表明,在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它,更加重视安全问题,才能真正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

0 阅读:2

洪睿泽说汽车

简介:洪睿泽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