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的《真·三国无双》片场,古天乐饰演的吕布挥动方天画戟时,右眼被兵器划伤,白色眼球缝了8针。如今视网膜裂孔、飞蚊症缠身,医生警告不及时手术可能失明,他却轻描淡写:"戴隐形眼镜拍完就治。"这种拿健康当筹码的豪赌,让观众既敬佩又心疼。
翻开古天乐的社交账号,"待办清单"四个字刺眼地提醒着:这个男人永远把工作排在生命前面。《风林火山》《寻秦记》《私家侦探》……待映作品排到2026年,他却在采访中坦言:"绝不堆积工作,效率第一。"这种近乎偏执的敬业,到底是港片的幸运,还是演员的悲哀?
古天乐的拼命,折射出香港电影的尴尬处境。当新生代断层、市场萎缩,这些"老人"不得不扛起整个行业的期待。他们不是不知道疼痛,只是更怕"港片已死"的预言成真。就像古天乐投资4.5亿拍《明日战记》,明知可能血本无归,仍要赌上全部身家。
看着古天乐在活动现场强撑的笑脸,突然明白他为何总戴墨镜——或许是想遮住眼里的疲惫,或许是想保留最后的体面。这位用钢钉固定颈椎、用药片对抗疼痛的男人,早已把生命熔铸进港片的血脉。只是希望,当银幕亮起时,我们记住的不只是他的硬汉形象,更有对这个行业最深切的叩问:何时能让艺术家们,不必再拿命换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