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3》,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循环杂志》2023年第38卷第5期
2.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9年版
3. 《心肌梗死早期预警信号研究》,张立新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年第50卷第3期,页码118-125
4. 《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表现特点分析》,王健等,《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年第41卷第6期,页码512-517

当死神悄悄靠近,他往往不会宣告自己的到来。心梗,这个每年夺走数十万中国人生命的"隐形杀手",其早期症状常被误认为小毛病而忽视。
然而,生命的警钟往往在不经意间敲响。
心肌梗死,俗称"心梗",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据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急性心肌梗死,且患病人数呈年轻化趋势。

更令人担忧的是,约有30%的心梗患者在发病后的第一个小时内死亡,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没有及时识别早期症状。
很多人认为心梗就是突发性胸痛,事实上,在心梗发作前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身体可能已经发出了多种预警信号。
认识这些信号,或许就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一步。
心梗前的"隐秘警报":5大早期异常表现
"最近总是感觉累,爬个楼梯都气喘吁吁,以为是工作太忙了..."这是北京某三甲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李先生(化名)在入院前的自述。
这位45岁的企业高管,平日工作繁忙,当他连续两周感到异常疲劳时,只是简单归因于工作压力大。
直到某天晚上突发剧烈胸痛,被紧急送医,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莫名疲劳是心梗最常被忽视的早期信号之一。当冠状动脉开始狭窄,心脏供血不足,人体会出现持续性疲劳感,即使是轻微活动后也会异常疲惫。

这种疲劳与日常疲劳的区别在于:休息后仍不缓解,且往往伴随着活动耐力明显下降。
心血管专家解释道:"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当它因为供血不足而'动力不足'时,全身各个系统都会受到影响,表现为精力不济、乏力。"
二、异常出汗——夜半惊魂的湿衣背"半夜三更,突然满身大汗,衣服湿透了,还以为是更年期到了..."家住上海的张阿姨(57岁)回忆道。
就在她反复出现夜间异常出汗的第三天,她在做家务时突然感到胸口闷痛,被家人及时送往医院,幸运躲过了一次严重心梗。

莫名其妙的异常出汗,特别是在没有明显运动或高温环境下出现的冷汗,往往是心脏在发出求救信号。
当心脏供血不足时,交感神经系统会被激活,导致大量出汗,尤其是夜间或清晨更为明显。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预警症状中,异常出汗的出现率高达68%,尤其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
三、不明原因的胃部不适——被误认的消化问题"吃得太油腻了吧"、"胃病又犯了"...这是许多心梗患者发病前的自我诊断。

上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胀痛,常被误认为是消化系统问题。
我有一位同事的父亲,退休干部王大爷(65岁),连续三天感到"胃部不舒服",自行服用了胃药,却不见好转。家人察觉异常后将其送医,医生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所幸抢救及时,老人转危为安。
为什么心脏问题会表现为消化道症状?这是因为心脏和胃部的神经支配有重叠区域,心脏缺血时的疼痛信号可能会被大脑误解为来自消化系统。

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
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的研究,约25%的心梗患者首发症状为消化道不适,其中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更为常见。
四、无法解释的牙痛或下颌痛——"心"痛的奇特投射"牙疼得厉害,去看了牙医,牙医说牙没问题..."这是一位60岁心梗幸存者的经历。
心脏问题引起的疼痛有时会"投射"到其他部位,尤其是下颌、颈部、肩膀甚至牙齿。
北京安贞医院曾接诊一位患者,该患者连续三天出现左侧牙痛和下颌痛,在看过牙医后依然不缓解。

当出现短暂的胸闷后,家人将其送医,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
这种"投射痛"是由于心脏和这些部位共用同一神经通路,心脏发出的疼痛信号被大脑误判为来自其他部位。
特别提醒:如果牙痛、下颌痛找不到明确原因,且伴有其他不适,应考虑心脏问题的可能。
五、不寻常的呼吸困难——被忽视的"气喘""上个月开始,稍微活动就喘,以为是年纪大了..."62岁的刘大妈在描述自己心梗前的症状时说道。
活动后的异常气短或呼吸困难,特别是以前能轻松完成的活动现在却感到吃力,很可能是心脏功能下降的表现。

心脏功能受损会导致肺部血液淤积,引起呼吸困难,尤其在活动或平卧时更为明显。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学会的数据,约40%的心梗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哪些人群需要特别警惕?心梗的高危人群包括:
·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
· 长期吸烟者
· 肥胖人群
· 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
· 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
· 5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

特别提醒:女性和老年人的心梗症状往往更为隐匿。
研究表明,女性心梗患者出现典型胸痛的比例比男性低约20%,而更多表现为疲劳、呼吸困难和消化道症状。
辨别普通不适与心梗预警的关键如何分辨是否是心梗前兆?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 症状的突然性和持续性:心梗前兆通常突然出现,且持续存在
2. 休息后症状不缓解:普通疲劳休息后会缓解,心脏问题引起的不适往往不会
3. 伴随症状:如果同时出现上述多种症状,风险更高
4. 高危人群:如果属于高危人群,相同症状的警惕性应更高

老话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面对可疑症状,应立即就医,尤其是高危人群。
心梗来临时的黄金应对如果怀疑自己或家人出现心梗症状,应采取以下措施:
1. 立即拨打120:不要自行驾车前往医院,救护车能提供初步救治
2. 嚼服阿司匹林:如无禁忌,可咀嚼服用一片阿司匹林(75-300mg)
3. 保持半卧位:避免平躺或剧烈活动
4. 解开紧身衣物:保证呼吸顺畅
5. 记录症状开始时间:这对医生判断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工作委员会提出"120分钟救治链"理念,强调从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不应超过120分钟。
越早治疗,心肌挽救的可能性越大。
预防胜于治疗——实用的日常防心梗指南1. 定期体检:每年进行一次心血管健康评估,包括血压、血脂、血糖监测
2. 健康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多食新鲜蔬果和全谷物
3. 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4. 戒烟限酒: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5. 减压放松:学习简单的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太极或冥想
6.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俗话说:"无病一身轻,有病一身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梗最有效的方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