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为什么说中国古代社会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

今人说史 2025-02-20 10:30:31

所谓中国古代史分期,指的就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更简单的说就是中国有无经历奴隶社会,衍生出一个派别“无奴学派”,代表人物应该就数黄现璠。

古史分期问题追溯的话可以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算起,恰逢中国社会史论战时期,持续到古史分期讨论的高潮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官方的正统说法自然是郭沫若等人的战国封建说,郭沫若当然是严格的捍卫和遵循马克思主义原理,更早的话,有李季和叶青代表的托洛茨基派,陶希圣的新生命派,顾孟余的改组派,这些人立场同样坚定,中国不存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在1929年郭沫若就提出了反驳意见,《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的观点,认为商代和商代以前都是属于原始共产社会,西周这时期属于奴隶制国家,春秋以后一直到鸦片战争都是属于纯封建社会,这是郭沫若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得出的观点,当然也得到了马克思派别的支持。不过也有人不同意,同属于马克思理论派别的吕振羽,就不认为,在1934年他就发表《中国经济之史的发展阶段》,并且出了两本著作《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和《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在这些著作里,他首先肯定了,中国必然是经历了奴隶社会,但是他认为殷商是奴隶社会,而西周应该就是封建社会的说法,他的说法得到了翦伯赞等人的支持,所以其实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史学派内部也是有分歧。有分歧是好事,分歧可以使人重新认识和审视。所以在后来大概是1942年时期,郭沫若又相继写了新的文章《从周代的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以及《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这两个主要著作属于郭沫若在分歧过后进行学习思考研究获得的新的看法,他更改了自己之前的意见,认为殷商应该是属于青铜器时代和奴隶社会,然而他依然坚持西周也是奴隶社会的看法。与此同时,另一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中国古代社会史》一文当中,他认为中国的奴隶社会应该是开始于殷末周初,到汉朝才终结,所以其实到这里马克思史学阵营就已经有了三种不同的看法主张。在1940时期,范文澜主持编撰的《中国通史简编》,在这本书里提出,中国历史就是从黄帝时期开始的,从黄帝时期到禹这一时期都是属于原始社会公社,商代是奴隶社会,西周则已经是封建社会。因为范文澜所主持编撰的这本书影响力较大,所以他也就成了西周封建说的代表,持这个说法的人还有之前说的翦伯赞、吕振羽。

中国成立以后,光明日报刊登的一篇郭宝钧《记殷周殉人之史实》,文中对殉葬的人是不是都是奴隶是不是都是从事奴隶活动没有进行确认,几天之后郭沫若即发文回应,殷、周都是奴隶社会,与此同时其他人也同时发表意见,讨论的即殷周的社会形态问题,后来基本一致认为殷属于奴隶社会的论调,但是西周的分歧依然存在,就形成了两大派别,一个是郭沫若的“战国封建说”,另一个则是“西周封建说”,这是在当时最大的两个派别,但是后来由于政治原因,这场论战逐渐趋于平淡。然而当今中学教材大部分使用战国封建说

以下关于古史分期的其他派别也稍做介绍。

第一种即西周封建说,代表为范文澜翦伯赞等人。采用的标准即社会的性质应当由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即基本都所有制来决定,其理由有:

一,通过资料分析封建土地制度在西周已经建立起来,周初的大分封,就是自天子以至于采邑主等大小土地所有者向农奴和自由民征收地租,体现了封建生产关系。

二,殷有大量都杀殉和用人当做祭品。周就没有,祭祀不用人,殉葬只是个别,所以殷周社会性质不同。

三,西周的生产者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独立的经济生活,符合农奴特征,所以在公田上的是农奴而不是奴隶。

四,西周是以宗法制为核心,属于封建社会的高层建筑,宗法制对于贵族领主来说是一种加强统治的组织力量,对农夫来说也是一种组织力量,所以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重要支柱。

第二种即李亚农和唐兰等人的春秋封建说:

李亚农认为夏是属于温和的奴隶制,殷和周属于奴隶制的繁荣时期,在成康之后,奴隶来源逐渐枯竭,奴隶制开始崩溃,西周厉王时期就进入到灭亡时期,到了周宣王时期,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奴隶主不再坐享其成,从而奴隶主蜕变为封建领主,奴隶则变为了农奴,中国的奴隶制在周宣王时期转入封建制,春秋已经是明显的封建社会,封建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比如封建割据,重农抑商,等级制度,忠君思想,封建领主把农民束缚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超经济的剥削,就是封建社会的本质。另外一个代表人唐兰则认为西周和东周之间重大事件足以带来社会性质的变化,厉王革典、共伯和起义,宣王丧南国之师,宗周灭亡,平王东迁等等。且由西周到春秋的两个最大变化,一是甿的身份变化,二是四民的固定,这些都是他认为的奴隶社会转变封建社会的证据。

第三种即为代表的战国封建说,现如今的教材大部分采用这个观点。他的论证:

一,铁器出现于春秋时期,普遍使用于战国中期以后,铁器的出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为破坏旧的生产关系提供了条件。

二,井田制的破坏,私田制的出现好奴隶制生产关系灭亡和封建生产关系诞生的标志,公元前594鲁国的初税亩表明中国地主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并且被承认,此前没有地主阶级,所以何来封建社会。

三,春秋战国之交发生的社会形态的转变,分别以革命或者改革来进行,虽然形式有别,但是倾向一致,在不同程度上巩固了新兴的封建制。

四,在私家和公家的尖锐矛盾和斗争中,私家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想法设法提高作为主要生产者庶人的身份,竭力把他们从奴隶地位解放出来,使他们成为自由人,这同时也构成了奴隶制崩溃另一标志。

五,春秋末年,诸子百家兴起,学说鼎盛,也反应了社会大变革,为地主阶级的登台准备了条件。

第四种即秦统一封建说,代表人物有金景芳,黄子通等人,这个观点是把政治形态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作为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之间的分期标准,认为要根据不同的经济形态划分历史时期,但也不能对政治斗争的意义估计不足,不考虑朝代更替的作用。

第五种即西汉封建说,代表人物是侯外庐,他认为在汉武帝时期的“法度”形成之时中国才是进入封建社会。

他认为,从商鞅变法开始已经有了封建因素萌芽,到了秦统一奴隶社会的经济构成正在被封建社会经济构成慢慢取代,经过汉朝的法制变革,如叔孙通制礼,萧何立法,张苍章程等等,到了汉武帝的“法度”,封建构成才典型的完成,他论述主要有以下:

一,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广阔基础,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即男耕女织,这种结合在商鞅变法已经萌芽,然而它的法典化是在汉代关于“食货”的定义,食货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

二,秦汉土地所有制的支配形式是土地国有制,皇帝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在汉代,握有土地占有权的是封建贵族与豪强地主,他们的土地占有权在法律上是受限制的,汉代的专地盗土的科条和户口组织的法令就意味这这形式的法典化。

三,汉代的户律为封建隶属关系进一步法典化,社会领民户口制的确立。

第六种即东汉封建说,代表人物为周谷城。他认为奴隶主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战争获胜的奴隶主,一种是工商奴隶主,以平王为界,前期贵族奴隶主占据优势。后期战国秦汉时期工商奴隶主优势。而中国的奴隶社会为什么是到西汉末年才终止,他认为首先是因为战国秦汉时期,奴隶主的势力还特别强大,如秦帝国就是工商奴隶主支配,直到王莽改革还包括更名奴婢为私属,可见当时用奴风气之盛。同时周谷城也认为汉武帝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的措施,但是并未颁布否定奴隶制的法令,奴隶市场也没有被禁止,直到王莽才被禁止,而到了光武帝时期,则有了明确否定奴隶制的法律条文,所以奴隶制的下限应该就是在西汉末年。

第七种即魏晋封建说,这个派别影响力也是比较大,后来跟西周封建说和战国封建说三足鼎立。代表人物主要尚钺,王仲荦等等。他们认为汉武帝以后封建的生产关系逐渐萌芽和成长,自魏晋开始,中国才进入到封建社会,论到分期的时候认为主要的生产关系必须符合适应生产力的需要,一切历史现象必须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结合起来。主要从几个方面论证:

一,从夏到战国,农村公社和未获得发展的原始奴隶制是并存的,农村公社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分,奴隶劳动并不是,

二,农村公社的瓦解,是从战国开始一直到东汉崩溃,较为发展的奴隶主则开始占据统治地位,而到了两汉,农业手工业领悟则普遍的使用奴隶,奴隶主商人高利贷者三位一体。

三,汉武帝开始就爆发了奴隶危机,比如汉武帝到汉桓帝的流民暴动,黄巾军起义则是汉代奴隶社会危机的总爆发,所以东汉是奴隶社会总崩溃时期。

四,魏晋开始正式的形成封建社会,初期基本上是封建土地所有主世家豪族和受他们剥削的依附农民部曲,佃客这样组成的基本阶级。

五,魏晋虽然已经是封建社会,但是生产关系和制度的优越性是在南北朝时候才显现出来的,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古史分期观点各不相同,勿以一家之言为标准,有分歧方有进步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