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仙李白之死一直笼罩着浪漫的传说色彩。世人多传他醉酒捞月、坠江而亡,然而史料记载却揭示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晚年图景。
李白平生两大雅好世人皆知:一是对明月的痴迷,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童真,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高,咏月诗作占据他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二是对美酒的钟情,杜甫曾以"李白斗酒诗百篇"传神刻画这位"醉仙"的风采。
正是这两大爱好,为他的人生结局蒙上了传奇面纱。那个"醉酒捞月而亡"的美丽传说,虽符合世人对其浪漫形象的想象,却与历史真相相去甚远。
据唐代文献确凿记载,唐宝应元年(762年),年逾花甲的李白投奔当涂县令李阳冰。这位族叔在《草堂集序》中详细记述:"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暇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亟。"字里行间透露的,是李白病重的实情。
更直接的证据来自唐代李华所撰墓志:"姑熟东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年六十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二十九年后,刘全白在《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中同样明确记载:"君名白......以疾终。"这些第一手史料中反复出现的"疾亟""以疾终"等表述,清晰地指向同一个事实:李白系病逝。
回溯李白生命最后两年的轨迹可见:宝应元年(762年)前一年,已六十一岁高龄的李白听闻李光弼征讨史朝义的消息,仍壮心不已,毅然从当涂北上欲投军报国。可惜行至金陵便旧疾复发,不得不黯然折返。
回到当涂后,李白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常年纵酒伤身,加上晚年漂泊困顿、生计维艰,最终在病痛交加中走完传奇一生。现存史料中,李白临终前将诗稿托付李阳冰整理的情节,更从侧面印证其清醒离世的事实。
那个月夜泛舟、醉揽明月的传说,或许满足了人们对"诗仙"完美谢幕的想象。但真实的李白晚年,展现的却是一个在疾病与困顿中仍心系家国、至死不忘诗文的文人形象。这种真实,或许比传说更动人,它让我们看见伟大诗人作为凡人的一面,也让我们更能体会"天生我材必有用"背后那份终生的执着与不甘。